全班孩子都沒有分離焦慮
小班八個月,第一次教寶寶學會了自己睡覺,因為要去幼兒園,中途換了保姆照顧。大寶在需要陪伴的時候沒辦法適應,晚上哭鬧,半夜醒來時我沒有一點時間理會他。到了四點要洗澡,我突然不肯抱著他,抱著哄,抱著哄著哄著哄著哄著,哄著,哭著入睡了。第一次發現沒有效果,就開始天天哭。我不知道那天是因為怕小寶哭,沒敢去買玩具,所以就把他抱起來,后來才知道是因為哭鬧的原因。在這時候,我才真正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這時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抱著哄著哄著他到了幼兒園門口,又開始哭。
我想如果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下去,小寶不適應幼兒園的環境,還能哭,等他適應了之后,發現哭根本沒用,鬧也沒用。當然,幼兒園里也有其他小朋友,有其他的小朋友。只是大家不一樣,自己哭得不行,我家小寶還哭。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幼兒園老師說孩子表現很差,基本上每次都是哭著去,那天的表現就像我之前不一樣。其實幼兒園老師不是真的不疼孩子,而是擔心孩子是不是心理問題,畢竟情緒是人的一種自然流露的能量。
只是小孩哭的時候,爸爸媽媽們也不用太過于擔心,畢竟都是愛哭的,可是大人們被忽視的愛哭的話,往往會讓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特別差。
所以,當孩子哭的時候,爸媽們就要多注意了,要多觀察,多留意孩子情緒的變化。
孩子哭的時候,爸媽們要注意了
1、不要太緊張
有些時候孩子哭得特別傷心,可能是因為媽媽發現孩子哭的時候不理她,孩子想要引起媽媽注意的時候,就會扭過來撒嬌,想要媽媽的懷抱,媽媽的懷抱能滿足孩子的安全感。
爸媽覺得這樣的孩子將來長大了也不會哭,所以會覺得孩子不堅強,特別可憐,所以會很痛心,特別想把孩子緊緊地抱在懷里,而且是抱在身上。
這樣做的目的就會讓孩子覺得媽媽離開的時候是不抱他的,所以孩子就會選擇哭泣,其實這就是孩子的潛意識在抵抗媽媽,不允許媽媽離開自己。
所以當孩子的哭聲出現時,家長們應該有這樣的心態,沒有哭鬧不是孩子的錯,孩子哭泣說明他的情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在研究實驗表明,哭泣的人有四種基本情感成分:即情緒、感受、欲望和自我。
孩子哭泣說明他正在經受挫折,這是孩子情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必然結果,他就會感到難過、委屈、挫敗、憤怒、沮喪等等。
有的家長可能還會批評孩子,甚至對孩子打罵,這些都是孩子的情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結果,于是他只能用哭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來尋求大人的關注。
這樣的孩子就只能通過哭來尋求家長的幫助,如果家長能夠做到理解和共情,孩子會感覺到自己被理解、被尊重,他就會有安全感和歸屬感,他可以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情緒,這是最基本的情感需求。
我們在面對孩子哭的時候,不要去責備孩子,因為孩子沒有被理解而委屈,只是被理解和被接納。
第三次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他哭的時候,不是去指責他的情緒,而是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他。
當他哭的時候,我允許他哭,我陪著他,允許他難過,讓他把傷心的情緒發泄出來,他自然而然就不哭了。
因此,當孩子哭的時候,我會放下工作上的事,陪他一起哭。
我會把他的哭聲放緩,對他說:“媽媽陪著你哭,哭完了我們就都睡了。”
這也會讓孩子覺得你是和他在一起的,他就不會感覺到有壓力。
只要他覺得你是在接納他的情緒,他就會愿意敞開心扉。
這時候,我們的“共情”才會成為一個有效的手段。
第二步:共情,就是說出孩子的真實感受
其實孩子哭鬧是件小事,是孩子在表達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