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很好但就是不聽話,你怎么說他就不聽。
這是因為孩子的大腦發育不完善,語言表達能力還比較弱,思維判斷和抽象思維能力發展不平衡。在和大人溝通的時候,有的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好,但是卻比較難表達出自己的意思,對大人還是有很多疑問。而這一類孩子通常是家長經常給他講道理,而他們根本聽不進去的。因此,針對這一類孩子,建議家長對這類孩子給予引導和幫助,這種孩子通常具有以下特點:
1)講道理后不能讓他從根源上解決問題,而是轉移話題。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2)總是會頂撞家長,拒絕溝通。
3)玩手機并不是玩游戲,而是無聊。
4)不能堅持做某件事,即使被批評也會發脾氣。
5)對于吃飯、睡眠也不會特別感興趣。
6)總是鬧脾氣,并且不想跟父母說出自己的想法。
7)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開始有獨立意識,對于父母的干涉和管教變得特別反感。
7)常常違反學校規定或者違反校規校規校規校規校規,甚至是對著干。
面對孩子“頂嘴”,你的反應可能是
1)避開“雷區”
當孩子開始頂嘴時,你千萬不要跟孩子說“不可以”、“不允許”等話。
而是要告訴孩子,自己愿意接受頂嘴的事實。
但要注意避開雷區,避開雷區。
避開雷區后,請父母冷靜下來,千萬不要跟孩子正面沖突。
孩子頂嘴,你說一句“我討厭你”,只會更加激化矛盾,你說出的話,可能會讓孩子覺得更加難以接受。
02
“啰嗦”
想要和孩子溝通,
要先得“啰嗦”。
父母有時候覺得孩子跟自己沒啥子距離,
但他們通常是很需要父母的關注的。
心理學家表示,你的說教,其實比不重要。
孩子的內心有了力量,
才會跟父母分享在學校發生的一切,
而不是單純地跟父母講道理。
03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大衛·奧格勒德格,曾用10年時間,
寫了一本書《影響孩子一生的50個教育實驗》,
詳細介紹了如何科學地養育孩子。
其中有幾個法則特別有意思,
法則是:
給孩子提供一個自由、寬松的成長環境,
讓孩子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心理和精神都會得到放松,
更能感受到愛和溫暖,
在充滿愛和鼓勵的環境中成長。
有人說,童年是父母陪在孩子身邊,
讓孩子感受到愛和安全,
這比任何物質都重要。
3歲前,
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親子陪伴
若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陪伴時間,
只會越來越少,
也無法將孩子的情緒消化掉。
但是等到孩子真正長大,
你一定要跟上他的腳步,
給他一個身體接觸的機會。
從孩子出生,
父母就要及時退出孩子的生活。
6歲前,
是孩子模仿能力最強的時候。
父母的一言一行,
都是孩子學習的榜樣。
你想讓孩子學會禮貌待人接物,
那么就要先從自身做起,
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最后,
我們要懂得,
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
都有不同的規律。
不同的階段,
會對應不同的行為,
比如:
為什么還沒學會說話?
為什么還不能跑出去玩?
為什么會說話?
為什么會和小朋友打架?
………………
生活中這些不可控的問題,
讓孩子提前做好準備,
可以從容地應對生活中的任何時候。
比如,
和孩子討論關于“朋友”的話題,
了解孩子在交友中的朋友的哪些方面,
及時提醒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