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裝聾了怎么辦?
一提到孩子不聽話,我們大部分家長都會無比頭疼,或者擔憂:孩子不聽話,怎么辦?
就像我所講的問題:孩子因為什么原因不聽話,就假裝蒙著頭學習。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可是為什么總有孩子聽話,不聽話了呢?
因為他們的世界,正在由他們自己繪制。
可是他們的人生,并不是由父母設計的,因為他們自己,未曾涉足過,也不曾掙過一分錢,沒有為父母做過什么,更不曾向父母發出過任何的求救信號。
01 什么是“可怕的兩歲”?
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開始有了自我意識,在為自己的人生做主。
其實不然,因為寶寶的出生,父母不再是他們最重要的人,父母的任務也漸漸變得更重了,他們不得不承擔起對于孩子的養育和照顧。
02 什么是可怕的兩歲?
通常來說,所謂的可怕的,是父母對于孩子所說的話總是一副不相信的態度,總是以“我說什么就是什么”
的方式對待孩子。
最近流行一句話:“媽媽要溫柔,爸爸要溫柔,媽媽要溫柔,爸爸要溫柔,對于一個家來說,要成為一個溫暖的容器,要讓孩子感到溫馨、安全、放松、快樂、自由?!?/p>
所以,要讓孩子從內心深處感到被父母理解、被接納,才能使孩子變得越來越優秀,也越來越自信。
這就是我一直強調的,父母的情緒,決定了孩子的情商。
很多時候,一個頑皮孩子的背后,往往有著一個情緒平和的父母。
他們善于用積極的語言,向孩子傳達一種態度:“你這樣做我很生氣,你很有意思。”
而作為父母的我們,要用積極的語言,用平和的心態,教會孩子如何去愛自己,而不是用頑皮的方式去愛別人。
從而,孩子才會變得越來越優秀。
在《少年說》里,有個男孩走上了極端。
他說,他特別希望媽媽能理解他,知道他不是一個調皮的孩子,也曾經特別恨媽媽,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向媽媽道歉。
因為,媽媽曾給他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他小時候,有一次,他不小心摔了一跤。
媽媽沒有責怪他,而是對他說:
“你怎么這么玻璃心,沒事?!?/p>
而他的媽媽依然沒有停下來安慰他,還非常嚴厲地呵斥他:
“玻璃心,玻璃心,你要學會摔倒。”
然而,媽媽的這種教育方式,卻把他推向了懸崖邊。
他說:
“如果懸崖邊上設有欄桿,我為什么要停下來?”
如果我們對孩子說“不可以”的時候,我們認為是孩子在挑戰我們的權威,而孩子真正挑戰的時候,我們卻是在害怕。
在《不可思議的媽媽》中,胡可的教養方式是典型的控制型主導型。
她一開始會說“不可以”“不可以”,這是自主性的行為,是勇敢的表達。
在其他方面,比如和媽媽鬧矛盾,她會說“我的世界我做主”,比如媽媽不讓她翻看她的書包,她會說“我需要媽媽抱抱”。
后來即使胡可想要照顧她,她也會告訴她“媽媽不喜歡你翻書包,那是不對的”。
兩個人相處時間久了,胡可也會對孩子說“媽媽愛你”。
因為她在表達愛的時候,從來沒有否定過孩子,孩子感受到的是被尊重和支持,當孩子內心被愛包圍時,她會對自己有信心,有自信的去面對生活,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需求。
當孩子感受到被支持、被理解的時候,就會更加愿意跟父母表達自己的想法,因為他會感到安全。
當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暢所欲言的時候,會跟父母產生一種連接感,會感到有一種滿足感,當他的表達里沒有那么多的條條框框框框框框框框框,就會讓孩子感到輕松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