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跟焦慮抑郁的孩子聊天?
6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是世界精神衛生日。由美國精神醫學會精神醫學學會編著、美國兒童心理衛生專業委員會主任和國際精神醫學分會常務副主任委員。本報記者在本文撰寫。
以前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就會很焦慮,而且當父母問:“孩子多大了?”得到的答案是:“孩子剛滿10歲,但是我們和孩子說話的時候,孩子總是不耐煩的回應:‘現在才1歲半,那個童真可愛,真的是上輩子拯救了銀河系’。”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其實這種表現在兒童青少年抑郁癥中更為常見。抑郁癥在青少年兒童中日益成為常見病,那么兒童青少年為什么會有抑郁癥呢?
1.孩子的童年是十分重要的
有研究表明,兒童青少年時期經歷過抑郁的檢出率是0.48%-0.98%,而青少年時期隨著年齡增長,這比例會逐漸增加到18.97%。青少年時期是個體發生心理問題的重要時期,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青少年抑郁癥也將成為他們成長中的一個危機。
“抑郁癥的發病率和成年人相比其實是非常高的,在青少年期間如果患上抑郁癥,往往會引發一系列的心理健康問題,”
心理學家杰弗里·伯恩斯坦在《讓孩子遠離焦慮》中說:“如果孩子們一想到如果遇到危險就會感到恐懼怕,如果孩子們想到自殺,就會感到莫名的恐懼。”
2.家長的壓力過大,導致孩子出現抑郁癥
有些孩子在童年時期或成長過程中都體驗過父母的壓力,承受過父母的壓力。但是他們不能與父母形成良好的溝通,在現實生活中感到焦慮,而網絡的溝通模式會造成這種壓力的繼續延續。
有些父母從小就對孩子要求嚴格,與孩子溝通交流的方式就是指責和命令,孩子本身承受著很大壓力,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父母經常會對孩子進行指責和批評,讓孩子逐漸失去自信,也失去了和父母溝通的欲望。
在網絡中,孩子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當遇到挫折時,他們會產生“自己不行”的想法,出現自傷行為,比如,不愿上學,消極對待他人,
對日常生活產生厭煩,不愿意跟別人接觸,整日沉溺于網絡游戲,對父母的嘮叨和說教也表現出不耐煩,甚至說出傷害父母的話。
當孩子出現自傷行為時,父母們首先要了解自傷行為的產生原因,是不是因為自己平時對孩子太嚴厲了?或者是因為孩子上網受到了一些不良影響?
如果是針對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們要了解的是,如果孩子出現自傷行為,一定是因為孩子在青春期時內心的沖突太強烈,之前積累的負面情緒爆發導致的。
如果孩子自傷行為得到了有效的緩解,情緒穩定了,親子關系變得更好了,父母就能明白孩子為什么要這么做,當孩子在青春期自傷行為發生時,父母的引導就會變得更為重要。
那么,當孩子出現自傷行為時,父母具體應該怎么做呢?
首先,父母要給孩子表達的機會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隱私,不要對孩子隨意地進行侵犯。孩子的隱私,在青春期階段尤為重要。不要對孩子的事情太過于干涉,讓孩子自己去做主,父母也不要說什么,什么都準備好,讓孩子自己選擇。
這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對孩子的尊重,父母要表現出對孩子的尊重。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地對孩子“大吼大叫”,或用“棍棒教育”來壓制孩子。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成長。
其次,父母不要和孩子采用暴力溝通
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父母也要學習去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孩子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緒,他內心的真實想法是什么,他需要什么。孩子說出來的想法和大人是不一樣的,這是為人父母所需要學習的,如果孩子在情緒管理上面有困難,父母應該學會求助于專業人士,幫助孩子來解決問題。
第三,父母要有勇氣向孩子示弱,讓孩子說出自己遇到的困難和困惑
如果孩子在生活中遇到困難,父母卻不理解自己,并且對孩子進行打罵,甚至使用暴力的話,那么孩子就會變得很有底氣,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會有十足的勇氣去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