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孩子不聽話該不該打?
近日,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在《圓桌派》中這樣說道:
“人的一生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之外,還要有敬畏。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后悔,以后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了才是保護他。”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有人說,體罰孩子,是在教他“長記性”。
也有人說,體罰會讓孩子變得順從、聽話,但也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創傷,對他的性格成長非常不利。
一些家長認為,孩子犯錯后,最好不要打孩子,因為孩子比我們想象中更加需要家長的安慰。
但其實,打孩子除了能夠讓孩子長記性、知道錯誤、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對他的心理成長也沒有任何幫助。
因為打孩子會讓他們記住這次的教訓,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孩子下次犯同樣的錯誤,同樣的錯誤還是會再犯。
而且,長期以往,孩子就容易把自己的心思都放在了“犯同樣的錯誤”上,并且對自己所做錯的事情產生懷疑。
而這種情況,孩子做任何事情都不會產生成就感,也很難建立起自信。
所以說,打孩子是一門藝術,是需要家長的配合、引導、克制的。
畢竟,再好的教育方式也代替不了“家暴”,我們的教育也是如此。
02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孩子在小時候最好的學習對象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有著深遠的影響。
如果說孩子是我們的一面鏡子,那么孩子的父母就是最好的鏡子。
每個孩子的心理都是不一樣的,他們都有自己的喜好,也有自己的想法。
如果父母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那將孩子攆上絕路。
但孩子并不是父母的復制品,他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有自己的思想。
作為父母,應該為孩子做出正確的引導,讓孩子成為一個積極的人。
1、讓孩子多接觸外界的新鮮事物
如果父母喜歡看書,他們也會喜歡閱讀,甚至還會從雜志上看新聞。
所以父母應該多給孩子一些些生活的新鮮感,讓孩子不僅僅只有書籍。
在閱讀的過程中,父母的態度也應該是非常積極的,所以孩子的情緒才會比較好。
當孩子在讀書的過程中遇到有趣的事情時,父母也要和孩子一起分享。
孩子會從父母的行為中找到,家庭存在的問題,父母如何解決等等。
這種良性互動關系能夠培養出孩子受益終身的性格,
也能夠讓孩子不斷的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也能夠擁有成長的力量。
父母對于孩子的態度要做到以身作則
最后,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夠先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培養孩子的這三觀,這樣孩子的人生才會有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