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的因果關系
前言
作為父母的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很容易會為了讓孩子得到一些好的教育方式,去妥協。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孩子的哭鬧聲的撕心裂肺,媽媽就會特別傷心,為什么會這樣呢?
心理學上有個叫艾拉德韋克的說法,人們往往認為如果一個人的情緒沒有得到適當的宣泄,就會導致情緒問題和行為問題的出現。
其實在人的心理當中,情緒問題和行為問題的出現,是一個人一個人一段時間內的生活事件,如果不加以干預的話,就會反復出現。
比如,有的孩子出現了焦慮、抑郁、沖動,在幼兒園就會比較明顯。
而有的孩子,在他們12歲之前,因為自己的某種行為,比如,打人、咬人、破壞公物、破壞家里的東西等,都有可能成為父母,特別想要控制的時候,而他們受不了的,就會發脾氣。
所以,面對孩子發脾氣,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情緒,再解決問題。
孩子為什么會發脾氣?
1.生理因素
(1)孩子的身體運動能力、體格發育、肌肉骨骼發育都在成長,也就會影響到情緒的發展
。孩子的骨骼、肌肉、大腦發育是在不斷發展的,在1歲左右開始發展,3到6歲左右開始穩定,然后隨著年齡增長逐漸穩定,然后慢慢過渡到穩定。
(2)孩子的生理需求
(2)身體協調能力、
邏輯思維能力、身體協調能力、平衡能力
(3)心情調節能力
(4)情緒穩定
(5)行為規范
(6)自我管理能力
我想說的是,只有3歲之前的孩子,和他們在身體動作上協調能力都達不到,他們的脾氣就不穩定了。此時他們會遇到一些不熟悉的東西,在不熟悉的時候,想要發脾氣,就會一直想發脾氣。這時,我們就要引導孩子學會情緒調控。
下面這個例子也是有參考價值的。
他在商店里看到了自己喜歡的娃娃,剛開始就給娃娃買了,慢慢地玩有大把顏色的娃娃,每天買的時候,這個娃娃拿起來就放起來了,媽媽站在旁邊看著,他就讓娃娃拿起來。之后,媽媽說,這個娃娃拿過來,你不能再拿,他就在那里大哭大鬧。媽媽告訴他,一定要把東西放好。他越哭鬧越要,鬧得滿地打滾。這時,他們只能通過生氣的方式來“抗爭”了。
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孩子想要玩具,而家長出于好心,或是覺得玩一會兒沒事,或者覺得玩具太貴,而且他還想玩一會兒。這個時候,家長沒有耐心,總是一味地告訴他家里玩具已經夠多了,玩具已經夠多了,再買給他,就不愿意了。這其實就是父母沒有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父母每當孩子哭鬧的時候,要么大聲吼罵孩子,要么就直接不理孩子。但是這樣根本無法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
或者是無法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用心,只會讓孩子感到很憤怒。
因為我們太想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重視了,所以我們才會不由自主地讓孩子感到內疚。但我們也可以幫助孩子從內疚中走出來。我們要告訴孩子:“這件事情是因為我們做錯了,所以我們希望爸爸媽媽可以原諒解。”這樣孩子才能感受到我們對他的重視,才能接受父母的意見。
然后我們可以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每個人的感情都不一樣,我們不能用過去的經驗去刻板地認為自己喜歡的事情就一定要讓別人去做。如果我們可以允許自己暫時不開心,不開心也沒有關系不好,只要可以暫時不開心就可以。而且我們可以用另外一種方法來原諒自己,那我們可以讓自己更好的生活。讓自己成為一個足夠好的人,足夠好的人,只要足夠好,只要足夠愛自己就可以。
然后我們可以給孩子分享自己,我們自己,遇到事情情緒不好時,是不是自己也會生氣。我們自己也會有不好的情緒,是不是我們也會生氣呢?只有自己先把不好的情緒和不好的感覺克服了,我們才能把不好的情緒調整好。
這個方法論的作用是非常有效的,情緒調整不好的話,也有可能會讓自己越來越糟糕。我們不生氣,因為我們知道吼叫沒有任何幫助,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差。
所以我們可以換一個方法,我們可以把自己心態放低一點,不要總是覺得自己不生氣,這樣自己會好一點,我們也會心平氣和的面對孩子,可以給孩子說一些讓他傷心的話,不要老是批評他,他不開心了,也不愿意和你說了,就讓他自己消化,這樣他情緒就能調整過來。
我們要有平和的心態,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們要有耐心,當我們自己的情緒受到了孩子的感染,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去看到孩子的情緒,當我們把他的情緒調整好了,他自然而然就會把情緒調整好了,然后再去做其他的事情。
2、不激將法,要孩子懂事
相信很多父母都會覺得孩子太懂事了,會讓父母省心,可是這個時候,我們卻忽略了孩子的內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