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入園分離焦慮很正常,如何引導和應對孩子的分離焦慮,你有沒有在孩子入園的第一天就感到緊張?
第一天入園,父母比孩子更焦慮。
剛入園的孩子開始表現很不適應,想待在家里玩,想玩手機,想讓媽媽來接自己,卻沒有老師、同學給他疏導,想和媽媽去幼兒園。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這個時候孩子還沒有養成獨立自主的習慣,在幼兒園沒有生活的經驗,在家里也要照顧自己,他在學校上廁所,也不會沖著老師發脾氣,因為他怕自己被人欺負,不愿意去幼兒園。
他進入了幼兒園,也開始學習獨立生活,對分離也有了焦慮情緒,怎么辦?
我們做為家長一定要教會孩子一些安全常識,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這樣他就不會把自己的情緒隱藏起來,在幼兒園中也會有老師的幫助,這樣他也就不會產生太大的分離焦慮。
圖片來源于網絡
1.分離時安撫情緒
想要順利入園,家長要學會安撫孩子的情緒,安撫孩子的情緒,比如可以和孩子說,“媽媽知道你很難過,不想去幼兒園是很正常的,媽媽小時候也有一段時間喜歡這個玩具,后來也一直哭,想給你做個伴。”
這樣就能安撫孩子,孩子就能很好地接受幼兒園生活。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2.明確行為規范
孩子是否可以有遵守規則,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知道,講衛生的基本規則,在家是要遵守的。
比如我們平時就要讓孩子知道,不可以在幼兒園違反紀律,如果不按照要求去做,就要受到相應的懲罰。
如果不按規定去吃飯,那么媽媽就會把飯碗收走,沒收,然后把飯碗還給寶寶。如果做不到,就按照爸爸的要求來懲罰。
在我們做不到的時候,可以用懲罰、獎勵、懲罰,讓孩子明白規則是可以更改的,不遵守規則就要承擔相應的后果,不遵守規則就要接受相應的懲罰,而且懲罰也不能太重,可以改為獎勵、懲罰,讓孩子承擔后果,更容易接受。
比如,我家寶寶就常常和我說:“爸爸,我不喜歡現在去吃飯。”我說:“是的,我們規定吃飯,有些時間是可以看半個小時動畫片。”他點頭同意了,但是到了時間就忘記了,于是我會溫和地告訴他:“寶寶,時間到了,我們該去吃飯了,但是時間到了,我們還有5分鐘,如果你還沒有完成,就不能看了。”他撅著小嘴,眼看著時間到了,如果我拒絕了,他還是不肯罷休,直到我嚴肅地告訴他:“媽媽不能答應你的,如果你完成了,那我就給你看30分鐘電視。”
結果自然是,孩子乖乖就去寫了。不過時間一到,孩子又開始新一輪的磨蹭。
不管怎么說,孩子就是不聽,我也沒有發火,開始按照原先的方法去執行,最后我還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實行,不過孩子還是磨蹭。
我想了想,對他說:“你如果完成了約定,可以去看一場電影,但是不能看電影,只能看本生時間。你如果在看電影的過程中玩起了游戲,你就要在規定時間里把所有的事情完成。”
我想孩子如果對自己遵守承諾,那我就會表揚他,給他點贊。
于是,當孩子可以按照約定的時間內完成了自己該做的事情,而且質量也高了。
這樣一來,他不再需要你去監督了,他也養成了自律的習慣。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不想寫作業,不要著急,試試用好習慣,多鼓勵孩子,他自己會做的,我們也放心。
4
多放手
什么是放手呢?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寫道:
當我們傾向于忽視和批判他人的感受、情緒和需求,而不是有意識地想要去理解和共情,我們會發現自己內心的各種情緒變得更加豐富。
對于孩子而言,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我們的關注點更多集中在他的外在需求,對他關注的少一些,只看重他的行為表現,而看重他的感受。
當孩子有情緒問題時,父母能及時覺察自己的情緒,并有意識地去反思孩子的心理需求,從而更好的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父母首先要反思自己的行為,積極的了解孩子的需求,傾聽孩子的心聲,關注孩子真正的需求。
2.給孩子關愛和支持,讓孩子有價值感。
一個長期處于被父母否定的孩子,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如果一個孩子表現出不尊重他、不關心他,父母無法理解,會責罵他,孩子就會出現各種行為問題。
所以,孩子出現問題時,父母要先反思自己的行為。
3.關注孩子的朋友。
孩子很有可能會成為同性戀,甚至于陷入了“早戀”的漩渦里。
此時,父母不要太焦慮,要多關注孩子身邊的朋友,有時候他主動和你說,父母也可以不懂,這時候如果我們主動和孩子交心,或者主動和孩子一起出去散步,一起跑步,聊天,適當的時候,父母要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中,了解孩子的愛好,跟孩子一起去關注這些愛好,慢慢的,孩子就會被你們的這些愛好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