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馬上上一年級心里特焦慮。
原來從入學到現在一直學習很好,因為我們當時在幼兒園很獨立,老師也很好,所以,孩子他生病我和爸爸都不會讓他去上學,孩子就是得過且過。雖然嘴上說不在意,但是整個假期,總是感覺孩子狀態還挺好,可以一直玩手機,就覺得沒什么大事。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放暑假了,我去接他放學,然后跟他說:“這個周末的作業我都完成了,我們放學后還可以玩一會兒,可以嗎?”孩子點頭,然后約好了第二天回去時,他第一件事就是先洗手,然后是拿書包。然后帶著他一起下樓去玩。
走到小區門口,我說:“兒子,你還記得有你那天去幼兒園的感覺嗎?還記得有那種感覺嗎?要是下次去你就不會這樣了,媽媽真的希望你能多看一點。”
孩子看著我說:“媽媽,真好!”
在我們家,我經常會說,在家的時候,只要不是跟孩子們玩,就是大人在看書,沒有時間玩手機,
這其實是我們把很多東西給孩子,
變成了一種交易,
孩子會覺得你只愛我,不愛我,我不需要你了,
我們家的“交易”,一般都是這樣來的。
我們會用我們的“交易”來交換,
你是不是也覺得啊,
媽媽要看手機,
有的時候你會發現,
從 1 學會命令孩子“趕快把手機收起來”開始,
到 5 分鐘,你就會發現,
到 4 分鐘,孩子把手機收起來了。
再到 5 分鐘,孩子主動把手機收起來了。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這個公式,
把手機收起來,就像告訴你的孩子:
所以, 手機給你的孩子, 并不是因為手機誘惑力太大,而是因為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差,沒有辦法把控好玩手機的時間,讓他們沉迷于手機,從而對學習失去興趣。
從這個實驗中,我們能看到孩子玩手機的內在動機:
動機:
1、想要玩手機,并不是因為喜歡玩,而是玩手機滿足了孩子對未知事物的探索心理、求知欲,以及渴望自由探索的心理。
2、孩子玩手機的內在動機:
1.獲得成就感和自我價值感
孩子玩手機,受周圍環境、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影響,逐漸失去了理智和自我價值感。
如:在手機中,孩子可以觀看各種各樣的電影、電視劇中,孩子可以觀看有關國家歷史故事、各類知識百科等,這個階段,是孩子主動學習,主動思考的關鍵時期,而父母如果經常把孩子丟給手機,會造成孩子價值感缺失,不光會影響孩子學習,還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不利于孩子的人際交往。
2.破壞家庭和諧
孩子在幼年時期如果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陪伴,或者父母經常吵架,沒有及時地給孩子帶來溫暖,孩子有可能會變得很冷漠,沒有安全感。尤其是對于性格內向的孩子來說,很容易成為“網友”,導致孩子變成孤僻、暴躁的人。
3.影響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的注意力分為兩種,一種是有意注意,一種是無意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