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耍脾氣不聽話時冷戰可以嗎?
多數人的回答是:可以!
只要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他們乖巧聽話、懂事可愛,就可以放心地把孩子交給父母,不用擔心他會鬧脾氣的情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如果孩子在公共場合耍脾氣不聽話,一時間受不了,這種感覺真讓人不寒而栗,似乎要家長去殺掉他們似的,但這也是每個孩子進入到“叛逆期”的必經之路。
比如孩子到了這個年齡,也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識,跟大人之間也會有"敵人"在一起,他們也會開始想要掙脫大人的控制,試圖成為一個大人一樣。
這時的孩子還會出現叛逆的情況,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1.孩子們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希望自己能夠"做主"
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越來越強,也是最為明顯的一個階段。他們在對自己的行為越來越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不再是父母的乖乖女子。
這個時候的孩子,是不愿意與父母進行溝通交流的,更不愿意與父母進行溝通交流。
孩子自身的想法還不成熟,如果父母不能理解到孩子的想法,反而用自己的主觀想法強加于孩子身上,甚至用自己的觀念和道理來代替孩子的想法,孩子會產生強烈的不滿感。
2.孩子覺得自己在父母心中沒有地位
孩子覺得自己沒有地位,父母覺得自己有話語權。
當孩子覺得自己不被重視,不被理解的時候,孩子就會通過叛逆的行為來表示自己的不滿。
比如說,孩子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不需要父母時時刻刻管著自己,故意和父母作對,以此來宣示主權。
這個時候,父母就要注意了,因為孩子的自我意識已經成熟,他們不再是父母的附屬品,不再是父母的控制者,父母不再是偶像,不再是對手,而是朋友。
3.喜歡跟父母對著干,你說東他偏往西
很多父母感覺孩子不懂事,孩子明明自己說的是對的,可是父母偏偏不聽,非得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父母說東,孩子偏要往西,父母越讓孩子怎么做,孩子就非要往東。
這種時候,父母就要注意了,有時候孩子想要自己做決定,可父母偏偏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來,如此一來,矛盾就產生了。
就像《小歡喜》里面的英子,在母親的控制欲下成長,為了報了天文興趣班,英子也跟母親宋倩不親,甚至想要跳海,但宋倩非但沒有阻止,還陪著英子一起跳,看著英子情緒漸漸失控,甚至把英子綁在椅子的最后一根稻草上跳了下來。
即使英子最后在海邊受到了懲罰,也沒有說一句話,哪怕是英子想要跳海的時候,她也沒有阻止,而是選擇了支持。
生活中,像宋倩一樣的父母并不少見,他們生怕孩子遇到一點挫折,事事代勞,這樣孩子就會形成“我不行”“我很笨”的心理定勢,遇到困難、遇到困難就會習慣性逃避,依賴父母、依賴父母。
當孩子真的遇到困難或者做不到的時候,他們的第一反應不是安慰,而是責難,甚至打罵。
父母應該反省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孩子有自己的需求、有自己的情緒,他們更多的是希望被尊重,被認可。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很多家長有這樣的誤區:
“你只要學習好,其他的問題都不是什么難題。”
“你只要健健康康,什么都不是問題。”
“小孩子要什么家長給什么,我都可以給你。”
家長想要孩子身心健康,就要從現在開始,對孩子給予正確的價值觀、寬容和鼓勵。
如果家長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孩子很容易出現問題。
父母的傲慢、自以為是,就會給孩子帶來壓力。
第三,培養孩子的自信
很多家長會在言語中不經意流露出對孩子的不信任,甚至是嫌棄。
比如:
“孩子,我說你考不好吧,以后就再也不相信你了!”
“你怎么這么笨!”
“你還有臉哭!”
“別哭了,再哭,就不喜歡你了!”
孩子面對家長的這類語言,是更不愿意接受的,因為無論他們內心如何變化,對家長的態度卻是無動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