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焦慮怕黑睡不好著覺怎么辦?
夏天來臨,很多孩子都開始出現入睡困難的現象。他們總擔心,之前睡的比較好,一夜睡不好,會睡不著。
有時候會因為一點小事就覺得自己不夠好,因此感到焦慮。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這也就產生了孩子經常害怕的問題,從而越來越焦慮。
為什么害怕?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情緒感染”,指的是當人們受到刺激、情緒出現障礙時,心理因素起著決定性作用。
情緒感染,是一種來自于人們自身的感受,通常包含恐懼、憤怒、沮喪、焦慮等等。
我們的情緒就像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溢出”,也就是說當我們接觸的人身上出現一些負面情緒,就會有相應的負面情緒產生。
這時候我們就會有很多人出現“不可思議的行為”,就是一些父母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會不自覺地給孩子貼上負面標簽,試圖用語言來“幫助”孩子。
比如:
"生病"=生病了=抑郁癥"
"害怕社交恐懼癥"=生病了"
“情緒沒有對錯,只有對錯。
"=生病"=生病了"
"給我壓力=沒有生病"=沒生病"
這些帶有負面情緒的詞語,可能是常見的情緒,但是孩子有了情緒,卻沒有正確的表達,負面情緒本身,就會對孩子產生影響。
抑郁癥=情緒障礙=抑郁癥
很多家長認為只要孩子開心就行了,殊不知孩子也有情緒,情緒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被接納。
孩子的情緒很簡單,可怕的是家長不能接受孩子的情緒,導致孩子的情緒積壓,最終產生抑郁癥。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克萊蒙·費斯蒙德·費斯博士曾說:"在正常人的身上,情緒可以被視為反常的,而抑郁癥是反常的。"
當孩子出現情緒問題時,首先我們需要做的是接納孩子的情緒。
如果孩子感到恐懼怕、緊張、焦慮、恐懼等,父母可以從這四個方面入手。
1、父母學會共情
心理學家認為,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抑郁情緒,首先需要的是父母的接納。
如果父母的接納是無視、放任自流,那么,孩子就會從情緒中逐漸失去對情緒的控制。
紀錄片《零零后》中,萌萌的父母就曾為女兒的情緒問題而苦惱。萌萌的媽媽一直在積極采取措施,想辦法緩解萌萌的情緒。
一天晚上,萌萌哭鬧著不愿睡覺,她把女兒帶到一個小閣樓,要求她一個人在里面呆著,不要離開媽媽的視線。萌萌聽到媽媽的哭聲后,馬上就安靜下來,待在媽媽身邊。
看到孩子這樣的反應,我們都覺得很意外。孩子長大了,不像小時候那么聽話了。事實上,孩子這么小,哪能聽話呢?
著名兒童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講座中說:孩子到了3歲以后,就會進入叛逆期。
孩子叛逆期間,會有3次叛逆期。每個孩子的叛逆期都不同,家長應該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區別對待。
0-2歲的孩子:建議采取“轉移”的方式來應對,
1歲左右的寶寶叛逆期:
這個時期的寶寶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不再是“寶寶”了,開始有自己的脾氣,開始質疑家長的一些話語,這個時候,家長要抱著平和的態度,多傾聽孩子的想法,同時,多鼓勵孩子說話,表達自己的意見,最后再和寶寶一起做情緒的垃圾桶,讓寶寶有情緒垃圾桶,而不是讓寶寶直接扔在地上。
2-3歲的寶寶叛逆期:
寶寶的叛逆期,對于父母來說是一個挑戰,但是對于寶寶來說,叛逆期又是一次偉大而美好的里程碑。兩歲以后,寶寶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所以,父母對此會感到十分開心,如果說寶寶的叛逆期是在三歲以后的時候,那是很正常的,而且這是寶寶的一個必經階段,只要正確的引導,那么寶寶會變得乖巧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