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就發呆發呆發呆,看到課本后面的空白圖畫,馬上嚎啕大哭,這時候就應該了那句話:“孩子總是發呆,不聽話。”
“孩子就是不喜歡呆在家里,喜歡一個人靜靜地發呆。”
“孩子總是發呆,一點也不喜歡,這樣以后可怎么辦呀?”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孩子不聽話,做作業磨蹭,睡覺經常遲到,不把書收好,經常把自己的小窩打理好,身上也一刻不停。”
“孩子一到學期開始,就讓我跟老師說孩子改作業的事情,可是他根本就不聽,我說兩句他就回我到房間里去了,叫他寫作業也不肯,問急了就說我在跟他說話,我知道他在生氣,可是我也只能把話咽下去了。”
“老師都不想管,孩子太叛逆,跟老師起沖突了,怎么辦?”
這些都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擔心孩子的問題,我們常見到孩子上小學以后,很多家長就會問孩子:老師,我家孩子叛逆,跟老師您說了,您可要好好教育他,否則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
“老師,我家孩子老愛打游戲,我對他一點信心都沒有,您說我該怎么辦?”
“老師,我家孩子在家不聽話,我都不知道該怎么辦?”
“老師,我家孩子讀不下去了,我該怎么辦?”
這是一個家長的心聲,也是一個家長的心聲。
面對這個疑惑,我們來談談孩子為什么不聽話?
01 孩子為什么不聽話?
首先,因為孩子聽話和成績好,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成績好的孩子都很聽老師的話,懂事,會聽從家長的教導。但是成績不好的孩子就不聽話嗎?這是孩子聽話嗎?
心理學家皮亞杰的發展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孩子在2歲左右就會開始進入所謂的叛逆期,因為2歲左右的孩子已經開始形成自己的獨立意識,他們迫切的想要自己做決定,不喜歡別人包辦事情,但是他們的能力又不足,于是就會和父母對著干,并且經常為了表現而做出一些讓父母無法理解或不開心的事情。
例如,很多孩子在三歲之后就會逐漸形成自己的想法,這個時候他們會經常和父母發生沖突,讓父母感到崩潰,甚至會有些父母不愿意接受這種行為,可是這種行為卻很容易讓父母的孩子受到傷害,因為父母的教育方式會影響孩子的行為。
我們在孩子的面前總是忍不住的要玩手機,孩子也就會模仿這種行為,他們也會想要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得父母的注意力。當父母對孩子的這種行為進行干預的時候,孩子很有可能會跟父母發生沖突,引起父母的情緒失控,甚至有些孩子會因為父母的行為而和父母產生激烈的爭吵,這也會對孩子的性格產生負面影響,這種影響是不可逆的。
對孩子玩手機這件事情,我建議父母千萬不能強硬的態度,要允許孩子有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味的放縱孩子。我們要根據孩子的性格以及孩子的性格特點,合理的選擇教育方式,這樣孩子才會聽你的話。
教育孩子,首先父母要了解孩子,孩子有思想是好事,但是他們出現心理問題了,就一定要及時干預,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教育孩子遵紀守法,家長要讓孩子有正確的三觀,比如說法律意識,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如果孩子有不正確的三觀,那么父母就要及時糾正,并且適當的糾正,這比吼叫更有效果。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來源,請及時聯系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