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孩子不聽話大了能聽話嗎?小時候孩子不聽話,大了還能不聽話嗎?
孩子是從我們這些家長口中長大的,也是我們家長的孩子,很多時候我們為人父母的我們都以為自己的孩子是天使,覺得孩子應該是最聽話的那一個。可是我們都知道,這句話也是我們在跟孩子說話時最常說的。
所以,我們要用真誠、平等、信任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1、 用具體、可操作的語言描述孩子的行為,讓孩子聽到我們描述他的行為
比如:
“”你的這個行為是什么樣的?”
“
”你的這個行為讓我很失望,因為我看了你好多遍了!”
“
”這個時候孩子的大腦的記憶會被激發出來,這個行為會令孩子的大腦重新思考。”
“
”你是因為這個看了很久的動畫片,才會想起來如此,是不是?”
“
”
“嗯。”
“具體怎么做的呢?”
“如果你希望孩子改變某個行為,那就用這樣的話來激勵。”
這樣的語言表達方式的好處是:讓孩子清楚自己的感受,讓孩子獲得正面的引導,這樣做的效果很好。
3、引導孩子與手機和平相處
有的孩子看到家長一直在玩手機,會認為家長是故意搗亂,然后和家長產生沖突。
“他們故意做一些家長不愿意做的事情,其實是因為他們內心脆弱,所以家長越不讓他們玩手機,他們越想玩。”
在《父母的語言暴力》一書中,作者對這種現象進行了深入淺出的闡述。
一、為什么現在的孩子會經常玩手機?
1.家長總是在孩子面前玩手機
每當父母在孩子面前玩手機的時候,就會對孩子說:“玩手機,別來煩我。”
“整天就知道玩手機,你再玩游戲我就把你的手機砸了!”
“你別整天只知道玩手機,把手機給我滾出去,我就離家出走!”
可是這一句話真的能夠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影響?
孩子會是父母的朋友嗎?孩子又會是什么樣的朋友呢?
朋友圈里,有位媽媽吐槽,自己的兒子是個手機迷,不讓他碰手機,就和媽媽對著來。媽媽讓他學習,他就捧著手機不放手,讓媽媽給他手機玩,他媽媽剛好有事要出門,所以就讓媽媽給孩子個手機玩,媽媽在廚房里做飯,讓孩子學習,他也在一旁學習,媽媽看孩子學習,卻玩起手機來沒完沒了,最后孩子大發雷霆,玩物喪志,手機成癮。
一次媽媽帶著孩子去鄰居家做客,剛從門口經過,孩子就看到了鄰居家的一個男孩,男孩好奇的湊過去,只見他正站在那兒玩手機游戲。
旁邊的媽媽說了一句:“你趕緊把手機收起來,寫作業去!”
聽到了媽媽的這番話,男孩轉身就從自己的房間里沖出來,并且還對著媽媽嚷嚷嚷:“你什么都不讓我管,我為什么還要玩!”
然后媽媽無奈的把手機給了男孩說:“我說了一句,你再寫作業我就把手機給你扔了!”
男孩見媽媽這樣說,生氣的情緒一下子就釋放了,他借口溜進房間里去寫作業,然后就把自己的作業忘在角落里,開始了游戲。
其實,父母要做的就是在旁邊看著,和孩子一塊兒學習、一塊兒玩耍,而不是直接扔給孩子一部手機。
2、父母要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少年說》中,小學生葉子健就吐槽爸爸總是“隱形人”。
爸爸總是“隱形人”,在家里的時候,他總是忙于工作,他的媽媽也經常在他面前吵架。
這讓他的內心十分壓抑。
后來他在聽到這件事之后,心里才知道,原來爸爸是假裝沒看見,他便開始對此墮落。
父母總是把自己的生活經驗總結在紙上,然后告訴孩子,自己這樣做的出發點是愛孩子的,但是忽略了他自己對自己的愛是錯誤的。
正如蔣方舟所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悲哀,你若是喜歡,你自然會做;
若是不喜歡,你必然會錯。”
實際上,這兩種方式很容易產生效果,能夠帶來很大的益處,而且,正如蔣方舟在小說里所說:
如果沒有這個正能量,我是不可能過上幸福生活的。
真正有出息的孩子,必然會做自己。
因此,作為父母,我們要想讓孩子好好學習,你應該在這方面做到:
第一,不要只是為孩子犧牲孩子的幸福,而把孩子的幸福扼殺在搖籃里。
很多孩子從小就生活在父母的溺愛之中,很多時候,他們認為,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做,并且自認為這是為自己好。
但父母一旦不在身邊,甚至是再沒有辦法生活,他們就會感到十分的不安,會慢慢地形成這樣的心理:
我是無法忍受父母的侵犯的,所以我必須得不到它們的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