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自己整天焦慮,焦慮孩子能否上學,焦慮孩子能否能否考上重點中學,焦慮孩子能否能不能好好學習,焦慮孩子能不能考上重點大學……
大多數焦慮的家長都是焦慮的家長,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只要孩子在學習上失敗了,就開始憂慮孩子未來的前途,這是一種非常糟糕的情緒狀態。
因為只要考不好,就擔心孩子以后沒有出路,從而過度的關愛孩子,嚴格要求孩子,這會讓孩子從小就覺得,即使我學習不好,父母都會把我當做救命稻草,而現在,他們把學習成績看得太重,而完全忽略了孩子內心感受。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其實,如果孩子的內心感受總是被忽視,得不到父母的關注和理解,他們就會去虛擬世界去尋找安慰,而不是去努力學習,為了實現自我滿足,在學習中不斷受挫。
他們在家里缺乏自信,在學校又無人看管,容易被其他同學欺負,也沒有好朋友可以傾訴,這樣他就會越來越自卑,而不愿意去學校。
這類孩子表面上是有一些抑郁癥的苗頭,但實際上他們卻有著極強的社會功能。
什么是厭學?厭學是孩子對學校生活失去興趣,并且是不愿意學習的表現,從心理學專業角度來說是一種逃避行為,主要表現為對學習厭惡,消極對待學習活動。
而厭學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孩子不愿意回到學校,他們拒絕上學這個事實,甚至是發生沖突。
厭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做家長的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孩子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注意以下幾點:
1、 多關心孩子在學校的狀態,有沒有發現他們經常在課堂上聊天,有沒有做小動作,有沒有發呆,有沒有偷看課外書,都要問“老師,我家孩子這次考試怎么樣啊?”
2、 孩子最近的學習狀態怎么樣啊?有沒有跟同學相處啊?心思都在學習上嗎?
3、 孩子一般是怎么跟父母相處的?父母的行為又是怎么樣的?孩子跟父母相處的模式是怎么樣的?孩子是不是對自己有要求?如果這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么就不要怪孩子不跟父母溝通,因為孩子跟你說了也是白說,沒用的。父母需要反思一下,是不是在跟孩子的溝通過程中做了很多的不好的地方。
而這些不好的地方,孩子跟你之間沒有共同語言,覺得父母不理解他,所以呢,你們之間沒有共同語言,孩子也會覺得自己跟你溝通不來勁,所以呢,父母不要總是想著去找孩子的問題,你要去尋找他的問題是在哪,當他不想跟你溝通的時候,你要去找到他的問題是在哪,他為什么不愿意跟你溝通,他的想法就是不知道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他也不想跟你溝通,你要去尋找他的問題是在哪里,然后你要去怎么去解決這個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家長要做一個好的傾聽者,不要去否定孩子的觀點,但是你要去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當他說的不對的時候,你要去傾聽他怎么說,你要去理解他他的內心的那個躁動,他需要的是你的一個包容,你要去看到他內心的需要,你需要他有一個快樂,需要你的一個肩膀,你需要他有一個安全的港灣,需要他有一個肩膀,你需要他有一個伙伴等等,這樣的一個就是要去接納孩子,去體會他的內心的需要,他需要你的陪伴,需要你的支持,當你能夠的去傾聽他的需要的時候,這個時候,孩子是能夠感受到的,他對你是有好感的,你說什么他都會聽的,這個時候你要給予支持,那么你要相信他,他一定能夠從這個過程當中獲得很多的成就感,比方說他上課的時候,他特別的專注,那么我們家長要給予孩子一定的鼓勵,給他很多的時間,讓他能夠在這個過程當中獲得他的自信,我們要知道人無完人,就算是再聰明的人,他做任何事情也是不可能都是做好的,就算做到了也是一敗涂地。
所以我們家長要去幫助孩子,引導孩子在做事情的時候去感受到成就感,而不是只是簡單地在做事,而這種感覺是必須要去做才能體會到的,這樣孩子才會認為,做任何一件事情,付出都是值得的,因為這樣才會有成就感,才會讓他覺得這件事情是值得做的,而不是讓他覺得自己還是非常有價值的,所以孩子才會去強迫自己,開始去完成。
孩子也是人,而且他也希望自己,能夠在別人的肯定和評價中成長。所以作為家長,我們要尊重孩子,而不是用成人的眼光去評判他,我們要允許孩子有不同于成人的想法,這樣孩子才能接受你的觀點,然后在做事情的時候才能有獨立的判斷能力,孩子才不會覺得自己是被否定的。
如果你是一個有主見的父親,你有更高的標準,孩子也一定會以你為榮。我是怎么做到的?
如果你是一個有原則,有目標,有追求的父親,那你一定要在孩子面前樹立一個形象,首先做到的,你要有一個榜樣,你要有目標,有理想,但是一定要以孩子為先,比如孩子小時候,你可以和他講講童話大王鄭淵潔,為什么兒子鄭淵潔會跟他做童話大王,為什么兒子鄭淵潔會跟他做個小妖怪,為什么呢?就是因為他的父親是個有原則的人,他是一個好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