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
心理咨詢案例
1.青春期女孩長期在學業上壓力大,遇到困難產生輕生想法。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2.考試成績不理想,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家長的責怪,郁郁寡歡,憂心忡忡,無法排解。
3.家長與孩子缺乏溝通,孩子感覺不到家庭的溫暖,而在網絡中可以輕易得到慰藉。
4.親子關系緊張,家庭關系差,缺少溝通,孩子在現實中沒有歸屬感。
5.家長對孩子要求過高,和孩子缺少溝通,得不到孩子的認可,孩子會在網絡中尋找認同感和成就感。
6.孩子對家長沒有敬畏,孩子會在虛擬世界里逃避現實。
7.父母對孩子教育過嚴,孩子沒有自由,在父母的壓力下,孩子也不敢說不,害怕說錯話被指責。
8.孩子和同齡人相處有問題,家長沒有把問題的原因說出來,孩子一直都感覺不到家長對自己的接納,覺得在家長眼里永遠都是缺點,都是不可愛的小孩。
如何跟孩子“一起玩”?
1.尊重孩子的感受,跟孩子多溝通
游戲有一個很好的溝通界面,就是讓你去說他心里的真實想法。比如說,你可以對孩子說:游戲真好玩啊,你這個游戲打的真好。
孩子的內在的感受得到了認可和理解,他才會愿意跟你說下去。
比如說,你可以對孩子說:“媽媽看到你打游戲越來越少,我有點擔心,怕你因為沉迷游戲而耽誤了學習。”
2.鼓勵孩子玩“假裝性游戲”,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幫助孩子學習“社交”,比如說:孩子玩“假裝性游戲”,這種游戲可以是很簡單的,比如說孩子玩買賣游戲,那么你可以帶著他一起玩買賣游戲,孩子的自我意識就會得到提升。
如果你發現孩子的性格原來很開朗,很幽默,那么你就可以跟他玩“假裝性游戲”。
什么是假裝游戲呢?
當你和孩子說,“我看到你在玩這個游戲,我好像也在這個游戲中,你看到了什么?”
孩子的自我意識還沒有發展到真正的社交游戲水平,他就有可能會用假裝游戲來滿足自己的社交需求,比如孩子把娃娃拿過來給你看,你說“這是我的娃娃”,你假裝你正在玩游戲,這就是假裝游戲。
你玩過家家家,你把玩具賣給別的孩子玩,你的孩子可能會在玩具店里模仿游戲。
這就是假裝游戲。
假裝游戲對孩子有什么影響?
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直接的模仿方式,也是最容易被模仿的對象。
如果你的孩子還沒有那么熱衷于游戲,或者你已經不知道如何利用假裝游戲來豐富孩子的生活,那么,你可以試試“假裝游戲”這一功能。
假裝游戲是孩子最喜歡玩的游戲,因為它能夠讓孩子參與其中,對于孩子來說,只要花費一點時間就能很快上手。
1.假裝游戲可以教會孩子學會自我管理
就像我們現在要去刷碗一樣,你不教會孩子學會如何把碗刷得干干凈凈。
但是現在我們需要孩子學會如何把碗刷得整整齊齊齊齊,他的人生就不會出現錯誤。
只有當你在假裝游戲的過程中,孩子會認為自己有了“行為準則”,而不是在“過程”上學會了如何跟孩子共情,就能解決孩子的情緒問題。
比如,孩子吃飯慢,你可以跟孩子說:“寶寶,我看到你碗里有飯,吃不完,你就把它拿去廚房吧,那里面有好多好吃的。”
然后再到客廳里,讓孩子自己去拿菜,也是在家里做事情,而不是看電視、玩手機。
5.多鼓勵孩子,激發他的積極性
美國教育學家克里斯蒂娜·涅斯特林格曾說:“如果希望孩子是樂觀的,那就先接納孩子的情緒。”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內心的很多“問題”,如果沒有被及時覺察到,那么就會在日復一日、枯燥的生活中被重復、重復,漸漸地變得不好起來。
父母們的一個普遍的錯誤,就是忽視了孩子的情緒。
父母們總是擔心,孩子不開心,可能會走上歪路。
其實,對孩子而言,不開心的情緒就是在告訴他們,我很難過,我很討厭你。
可孩子,這是真的。
正如《小歡喜》里宋倩對英子說的:
“媽媽知道你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人。你是一個單獨一個人,有自己的思想和個性。這一點,遠比媽媽說的話好多了。”
我們常常覺得,孩子越大,懂事越多,其實,孩子的成長,就是他們逐漸走向獨立的過程。
就像李玫瑾教授曾說過的:
“當孩子說出他們不愿意和你說的秘密的時候,你們應該高興才是。
他們只是希望你能理解他們的感受,而不是試圖用父母的權威來壓制他們。”
當然,父母也不要以為,孩子之所以不愿意和父母交流,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