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網絡心理咨詢平臺有限公司負責人、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負責人潘國紅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
“游戲成癮是一種精神疾病,如果不加以重視,危害是相當大的。”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黨委書記、博士生導師、國家教育心理專家、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咨詢師方雙虎教授說。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最近,國家衛健委下發《探索抑郁癥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提出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郁癥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
除了體檢項目外,教育部在文件中也明確提出,將抑郁癥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
篩查結果異常的學生該如何就診?周二下午,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專訪了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主任醫師趙振華,和大家分享,如何正確認識心理健康問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同學們的情緒健康成長,離不開老師、家庭的共同努力。
周日,健康副校長、心理健康教師田國強希望通過主題班會的方式,為同學們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讓學生們了解心理健康的意義,是2022年第一學期的主題。他告訴記者,之前,心理學的“抑郁癥”這種疾病,都是因為缺少關愛、缺乏言語交流、比較內向、敏感的人身上發生。
對此,田國強想到自己曾參加過的“中國青年報”,北京交通文藝廣播電臺的主持人李紅老師特別強調了這一點。“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是指青少年所產生的問題和所反映的問題,需要家長正視。”
李紅
記者:
您的看法怎么樣?
李紅:
一方面,我個人感覺良好的家庭教育并不只是簡單的對孩子說說說“你的想法”,也不應該以“你”為中心。但是要意識到,如果家長只是一味地責罵孩子“你怎么這么膽小”,或者把孩子當做出氣筒任意發泄,會讓孩子形成悲觀的認知,內心深處還會覺得自己是多余的,會失去信心,對孩子以后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另一方面,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家長要及時給孩子反饋,而不是說一些消極的話。
李紅
:
家庭教育促進法讓我想起以前的一個故事。
2012年12月,我生病了。當時醫生看到我病了以后,沒有絲毫責備我,沒有把我的病當成一個玩笑,反而說得特別開心。
直到生病后我才知道原來醫生這個月是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康復訓練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耐心,等待。
孩子雖然病了,但是他的心還是沒有完全康復,當他有進步的時候,我們鼓勵他繼續加油。
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在陪伴的過程中,要保持耐心。
有些父母說我一點都不焦慮,我帶孩子是全家人的希望,我帶帶孩子去了很多地方,我帶孩子去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帶他去聽當地的音樂會,去旅行,看過的書籍,我帶孩子去看過的當地的各種展覽,去游樂場,逛過的游樂園,最后,我跟孩子談到了這些,他說你看,人的思想和行為有很大的差異。
就是思維,只有思維打通了,才能更好的與人溝通,當一個人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才能明白別人的感受,從而變得更加自信。
我說的這兩個例子,是我家孩子每天都聽到的,因為孩子在家里可能會覺得這就是個玩耍,但在外面的時候,這種游戲的方式才是最有效果的。
三、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1、性格培養
無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在面對困難時,往往我們容易在一個方面去逃避,這就是我所說的性格培養。
這個時候,性格的培養就非常非常重要,一個好的性格是從孩子的身邊開始培養起來的,因此,家長應該盡可能培養孩子開朗的性格,讓孩子變得更加的積極向上。
2、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一個孩子的成長中,責任感特別的重要,作為家長,應該讓孩子從小有責任感,責任感,作為家長,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是為了自己的家庭才是為了國家,所以,父母在生活、工作、工作中都要讓孩子學著擔當。
那么,孩子應該如何培養責任感呢?家長不妨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 從孩子的家務勞動中,讓孩子明白,只有付出勞動,才能獲得報酬
中國人都有一種傳統觀念,家里只有老人贍養的任務,所以,家長應該從小就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并且讓孩子養成做家務的好習慣。
1、從孩子的家務活中,可以鍛煉孩子的責任感
家務活不僅可以鍛煉孩子的體力,同時也可以鍛煉孩子的家庭責任感,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不是讓孩子養成依賴他人的性格。
讓孩子做家務,可以增強孩子的責任感,會讓孩子的生活觀念更加深刻。
2、 在孩子的生活中,經常對孩子講大道理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永遠都是孩子,小時候對于孩子講大道理,到底有沒有用,關鍵在于孩子是否愿意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