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人孩子不聽話怎么辦?
父母怎么教育孩子呢?很多孩子不聽話,但是這樣的情況下,父母是要考慮事情的話,也要考慮考慮后果。如果孩子不聽話,父母也要考慮后果,這樣的后果,在孩子心里,也是可行的。
最近,有一位母親,孩子上小學,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頗有心得。這位母親的教育方式也比較獨特,但是值得我們學習。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孩子不聽話,父母無需太過生氣
朋友的孩子今年上初中了,孩子小升初的時候,就出現了叛逆的情況,并且非常的不喜歡學習。在一次與朋友閑聊時,孩子說:“有些事情,媽媽真的做得很不好,我喜歡聽媽媽的。但是我不喜歡聽老師的話。”
其實,這位母親可能是發現孩子有這方面的問題了,所以才會惱怒,但是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要讓怒火爆發出來。
這樣的家長教育出來的孩子大多也比較“窩囊”,因為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沒有一個很好的情緒處理方法,導致孩子無法管理自己的情緒。
所以,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我們一定先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千萬不要把壞情緒留在心中。
而在這個時候,我們最需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疏導情緒,學會好好的表達自己的情緒。
我們可以用積極的方式來表達:
當你看到我很開心的時候,你就表示你很開心;當你因為媽媽做的飯好吃的時候,你也會感到高興;當你因為輸了比賽而很難過的時候,你也會告訴媽媽,你很想贏。
如果我們平時不高興,孩子就告訴我們,因為我們說話的語氣,都是不太嚴肅的,而且不會很溫柔的和他說,那么孩子就會知道媽媽其實是對自己好的,也會變得開心起來,同時也能從心底里接納自己。
所以,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學會處理好情緒,并且不把情緒當作洪水猛獸,我們要用平等的語氣去溝通,而不是一味的命令孩子,就像我們平時上街上遇到的遇到的事情,遇到了什么事情,就說出來,可以讓孩子一起解決,而不是跟孩子辯論,有的家長會說:你看這孩子,一生氣就摔東西,怎么辦?這種方式是不對的,這樣會使孩子的情緒更加的激動,更加的抗拒。而且,孩子的情緒也不會太過自責,他只是想,下次媽媽一定會注意。
如果總是這種方式去跟孩子說話,時間久了孩子會認為我們不信任他,從而不愿意跟我們再溝通了。我們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孩子,孩子也不愿意和我們溝通,或者根本不愿意聽我們說話。我們怎么去理解孩子?我們怎么去跟孩子溝通?我們怎么去給孩子支持孩子?
這就是,親子溝通的第一步。
對孩子而言,什么是親子溝通?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要讓孩子知道我們在跟他溝通,我們是和他同一戰線的。我是站在你這邊的“隊友”,而不是站在他的對立面。
這個時候,我們就會看到,孩子的思路清晰了。
親子溝通中,有的孩子對爸爸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我不想學習”,其實我們在說學習的時候,就是在“干擾”孩子。如果讓他繼續說下去,我們就是在“干擾”他,就是在“暗示”他。
舉個例子,孩子說:“我就不想學習。”我們是不是就可以用提問的方式,讓他自己說出自己的想法?
這時候,我們就可以繼續“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正面暗示”下,孩子對自己有了信心,就會更愿意去認真學習,也就更愿意通過自己的行動和父母進行溝通。
同時,在“反向思考”的過程中,孩子的主動性思維能力也會得到訓練。我們只要做到“三個一”,就可以成為孩子主動學習的第一步,引導孩子主動思考,解決問題。
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還能夠讓孩子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因此,孩子愛上學習,主動學習,也就成為了自然而然的事。
3、教孩子“聰明”的方法
《聰明卻混亂的孩子》一書中提到,告訴孩子,懶惰的行為,比懶惰是更高級的懶惰。
父母如果想要孩子以后有出息,首先就要教會孩子勤快、刻苦學習,如果不勤奮努力,孩子永遠都不會成功,有的父母會說,我已經教給孩子了,孩子還不會,沒有信心去努力,最后怎么辦?
因為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努力的意義是什么,所以當他有了動力的時候,就會主動去努力,所以,父母不妨教孩子一些方法,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比如孩子厭學,其實很痛苦,因為父母們從不曾教孩子怎么去努力,只是“苦口婆心”的說教,而孩子的感受卻是:學習沒什么樂趣。
但是如果讓孩子重新愛上學習,重新愛上學習,讓孩子重新愛上的是學習,那是父母最基本的責任。
如果孩子實在厭學,父母最應該做的,是在孩子最痛苦的時候,給他溫暖的擁抱,讓孩子知道,家人會一直支持他、理解他,并且隨時隨地陪在他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