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要穿高跟鞋,孩子不喜歡吃玉米粒,孩子喜歡吃西瓜皮。
都是父母的“愛之深,責之切”,這個世界上,卻有一種最復雜的愛,叫做“你討厭,你偏要…”。父母愛得越多,與孩子之間的沖突就越多。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爭吵也更多。
鄰居樓下的王女士,就因為一次下班途中聽到鄰居家訓斥孩子:“氣死我了,走路總是慢吞吞的,走路不是看路嗎?”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沒想到孩子的回答是:“看路,不知道往回走,我要回去了。”
孩子媽媽心急如焚,這怎么就成了親子關系的煉獄?
這種現象在許多家庭中都非常普遍,父母對孩子的要求越高,對孩子的要求越多,但孩子們的要求卻越來越高,甚至到了無法容忍的地步。
雖然孩子對父母的要求十分嚴格,但在父母的心里,卻一直是“為了你好”,希望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
然而,過高的期待,并不能滿足孩子自身的愿望,最終孩子只能是被父母逼得喘不過氣來。
劇中的妙妙妙,是父母的驕傲,也是父母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雖然父母對女兒的期望都是很高的,但學習成績并不是衡量標準,只要女兒能夠進到前面的名校,就對她放手。
當其他同學考了高分時,父母卻因為成績差而對她進行打擊,并且將這種對學習的厭惡感轉嫁到她身上,造成她長期的心理陰影。
這個看似完美的孩子,內心早就已經千瘡百孔。
有一位作家曾說:
“一個人只有一根手指指向自己,是他的全部。”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
孩子天然的需要愛和安全感,這是無法無天的。
只有當孩子在內心感受到父母的愛和安全感時,他的歸屬感才會不斷地被滿足,從而變得更加自信、強大。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
“父母的控制欲伸向孩子,那孩子就會從父母的控制中逃離。”
要想孩子聽話,首先要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尊重。
要相信孩子,他有能力做好自己。
3. 親子關系是雙向奔赴的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后,他們最渴望得到父母的支持,而且是以互相支持為前提。
所以我們不要指望孩子懂事、乖巧、順從,更要相信孩子,他能感受到愛。
在孩子青春期時,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會發生變化,而且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親子關系是可以被改變的。
只有父母改變了,孩子才會逐漸轉變。
對于青春期孩子,你有什么想法,歡迎留言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