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時該怎么辦?家長不妨跟孩子一塊兒玩
1、 和孩子一起玩
家長要和孩子一起玩,先以游戲的方式,讓孩子轉移注意力,比如一起去樓下買玩具,一起做游戲,或者一起玩游戲等等。這樣的時候讓孩子感覺到父母是最喜歡和自己一起玩的,這樣的話孩子就會產生一種有償感,會覺得自己非常的有“歸屬感”,也就會更愿意和父母去一起玩。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2、 要鼓勵孩子一起玩
很多家長一看到自己的孩子喜歡玩手機,就會指責孩子這個不對,那個不應該玩,這樣的話當然是沒有任何作用的。
因為在孩子看來,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是在手機上面了,從而對其他的事情,對游戲、對其他的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導致了孩子不愿意去和父母一起玩。
而有些父母在孩子剛開始玩手機的時候,就把玩手機當成了一種獎勵,孩子會因此而減少對手機的興趣,
從而減少了對手機的依賴,
因此父母們也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興趣,讓孩子有其他的愛好,多讓孩子參加戶外活動。
2、 2~3歲: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
父母們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
可以讓孩子自己決定自己的玩具的時間,
如果孩子能夠按時遵守規則,
那父母也要給予孩子獎勵,
讓孩子的心里更加的踏實,同時也讓孩子明白,遵守規則的道理,才能更加的開心。
3、 4~5歲: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當孩子學會事情時,孩子們是沒有時間觀念的,
對時間觀念也比較薄弱,
所以,父母們可以利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讓孩子養成自己的時間觀念。
比如,讓孩子給穿衣服,孩子對這件衣服是否有了解,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段,和孩子說“如果我們今天穿這件衣服的時候,你沒有按照這件衣服,那么我們要按照這件衣服的顏色來。”
再比如,讓孩子幫忙把碗洗干凈,孩子也可以問“我們要拖地還是洗碗?”
這個時候,孩子會對自己做的事情有一份自豪感,
因此,孩子會把自己做事情的時間和計劃,
當做自己的事。
還可以利用“番茄鐘法”,
當孩子完成了某件事情后,事情的積極性就會被激發出來。
這種做法,可以讓孩子知道,做事情是需要時間的,而且自己要對自己的時間有掌控感,對自己的行動有掌控感。
比如孩子寫作業時,我們可以把孩子的時間安排在15分鐘之內,而15分鐘一到,就是孩子不出來吃飯的時間,我們不要求孩子去吃飯,但是讓孩子自己去體驗這種感受,孩子肯定會自己安排時間。
最后的結果是,孩子在規定時間內高效完成作業。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的陪伴對孩子來說,沒有比嘮叨更好的教育方式了,只有真正把陪伴孩子做到了,孩子才會尊重你。
第二,拒絕打罵,學會溫和而堅定地堅持
就像前面說的,如果每次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好好寫作業,我們就可以先讓他玩10分鐘,5分鐘后就歸還手機,如果孩子仍然沒有把時間和計劃做到,我們也可以告訴孩子:
“我理解你的感受,但是這個時間你得等到1個小時以后,我再提醒你。”
這種方式其實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孩子也會考慮自己的感受,以后怎么做約定、怎么做約定,孩子會有自己的決定,也會考慮自己的需求。
那么如果孩子玩手機的時間被控制,沒有達到約定的時間,家長可以溫和而堅定地執行下一次約定。
當然,溫和而堅定的執行下一次約定的時候,一定要溫柔而堅定。
比如說,是不是在約定時間內完成了約定的事情,要及時表揚孩子,
約定可以分為三種,可以是外出散步、玩耍、看電影、吃零食等等。
而不是在約定時間內不能玩手機,或者玩一次,不能超過1個小時,形成了約定的懲罰機制。
同樣的,在執行約定的過程中,也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給予適當地鼓勵,孩子也會更愿意執行。
2. 父母要做好表率
孩子很多時候的沉迷手機,就是因為父母在孩子面前經常會玩手機,甚至在孩子面前經常玩手機。
家長在孩子面前不玩手機,和孩子一起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和孩子一起玩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同時對孩子的行為提出要求,讓孩子感到足夠的尊重。
3. 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
孩子喜歡玩手機,多半是因為父母和孩子沒有共同制定規則,所以父母應該給孩子制定一個規則,雙方都認可的規則。
比如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雙方都能遵守的規則,這個規則主要是針對孩子喜歡看手機的這個行為,父母也可以制定規則,比如每天可以玩多長時間的手機,一天可以玩多久。這樣孩子能夠明白,時間是和父母最寶貴的。
父母要及時和孩子溝通,告訴他時間是什么,讓孩子和父母一起商量。
制定規則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不因為玩手機而耽誤學習,而不是讓孩子成為一個手機奴,所以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這個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