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這是一個困擾千千萬萬青少年的難題。除了心理健康、生理和心理健康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對家長和社會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
從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生患上心理健康問題的新聞背后,我們會發現現在的孩子,正受到著越來越多的家庭的“錯誤教育”和教育,而我們卻總是對孩子的一些行為總是感到束手無策,比如:孩子可能總是想著玩手機,不愿意與父母交流。在很多父母的眼中,總是覺得孩子越大越不好管,越管越不聽話,這樣的溝通,孩子會越來越難溝通。其實,這種錯誤的溝通方式,正是困擾很多家長的難題。
明明我們每天都在跟孩子說好話,可是好話到了,孩子就變得不聽了,只顧著玩手機。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父母一開口就是“你怎么還不快去寫作業啊,都這么晚了,還在這里玩手機………………”
明明看著孩子這樣越來越差,父母到底該怎么說呢?自己說的話,孩子真的聽不進去嗎?
很多父母都對孩子說過類似的話:“你看你這成績,就知道玩手機,你怎么這么不聽話,難怪成績越來越差,要是考不上大學,你以后怎么辦?”
其實父母的本意是想讓孩子變得更好,孩子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變得更好,但這樣的語言表達方式,在孩子的內心其實是最沒有力量的。
長此以往,孩子會形成一種心理壓力,這種壓力大過多的話,就會形成一種否定、否定、攻擊性的語言表達方式,讓孩子越來越不愿意和父母溝通。
在心理學中,這種批評方式被稱作“情緒攻擊”,是一種強烈的、負面指向性的情緒,會引起孩子心理活動的變化,長此以往,孩子不但容易患上心理疾病,還會影響孩子智力的發展。
父母什么樣的語氣,決定了孩子會成為怎樣的人
美國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里克森博士在他的論文中提到:
情緒的力量是由遺傳與環境共同作用的。每個人都是有情緒的,但是控制它們的能力卻是可以培養的。
教育孩子,在孩子的身上都存在著一個不可替代的角色,那就是父母。
在父母的教育中,母親的角色是傳給孩子的,父親是給孩子的,而在孩子的教育中,母親的角色更加重要。
網上有一個視頻,一個小男孩在底下抹眼淚,只有小學生才知道,原來他是被父母強迫學習的。
男孩的父母一直在外打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男孩一直悶悶不樂,在外面是一個小霸王,在家也是一個小霸王,只要自己犯了錯誤,就是一頓打。
很快的,男孩的性格就變得更加孤僻起來,他把自己封閉起來,不愿與父母交流,更不愿意出門,在家中除了睡覺就是玩游戲。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性格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行為的鎮定自若,表現出波瀾不驚,穩如泰山;第二就是對事物的悲觀態度,這是人的一種典型表現,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對事物的情緒變化都會有一定的影響,父母要注意到這一點。
二、孩子會產生這些情緒,可能會產生哪些負面情緒,父母要及時發現?
1、孩子變得越來越愛發脾氣,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發脾氣
當父母發現孩子變得愛發脾氣時,一般就會認為孩子是不是因為自己的性格太過于暴躁,于是就會經常發脾氣。其實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會影響孩子的性格,特別是在孩子六歲之前,孩子的性格一旦形成之后,他們的性格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如果不及時發現孩子的變化,孩子很有可能就會產生更嚴重的負面情緒。
2、影響孩子的性格養成,家長要及時幫助孩子糾正過來
孩子在六歲之前,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如果一個孩子形成了壞習慣,那么就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性格養成。孩子如果養成了壞習慣,那么也是會對孩子的性格產生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的,
所以作為家長要及時糾正過來,畢竟改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3、影響孩子的性格養成,家長也要注意
當孩子習慣了壞習慣,那么對孩子的性格養成是會有一定的影響的,家長也要及時的改正過來,孩子有壞習慣的話,家長也要及時的改正過來。
很多的孩子在出現壞習慣的時候,都會受到家長的影響,而這就會讓孩子對于自己的性格養成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所以家長也要注意到孩子的這一壞習慣,不然就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所以家長一定要注意改正過來。
所以家長要注意自己的孩子的一言一行,不要讓孩子養成這種壞習慣,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行為,這樣才能及時糾正孩子。
大家對于孩子愛發脾氣的習慣有哪些好的解決方法呢?父母可以一起分享一下,在育兒的過程中,不管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找到一個合理的解決方式,而不是用暴力去解決,
希望這篇文章對您的育兒之路過的人有所幫助,感謝大家的支持。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