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說孩子遠離焦慮
如果你能輕松,就是成功了一半。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都面對著同樣的問題:孩子在家表現不好,不知道要不要關注下面這些問題。在面對面的提問時,不少人很容易感到詫異:難道我們不應該關注孩子的焦慮嗎?
作者:曼珠,當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碩士。專注于有關兒童心理發展、家庭教育及兒童自我調節的文章。本篇以原創分享,希望在培養和教育自己的孩子時能用文字記錄和分享更多的心理方面的感觸。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01
每個孩子都有天生的焦慮
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為:
每個孩子天生就有擺脫不了焦慮的困擾的能力,關鍵在于他們是否能夠積極面對焦慮,而非消極對待。
對于每個父母而言,都應該有這樣一個意識:無論你的孩子成績如何,在未來的某一天,他都將擁有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這也是讓孩子勇敢直面焦慮的開始。
“焦慮”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對孩子的焦慮
一、父母對孩子的焦慮,其實是對孩子的不信任。
前段時間的熱播劇《小歡喜》中,喬英子患上了抑郁癥,甚至想要跳海。
在媽媽宋倩的高壓控制下,喬英子變得十分焦慮,最后竟然患上了抑郁癥。
英子的媽媽宋倩看到孩子抑郁癥時,恨不得把女兒自殺的事情都給撕掉。
她完全相信女兒的選擇,她認為只要把女兒送到大學里就可以不用學習了。
英子最后患上了抑郁癥,連正常生活都失去了希望。
宋倩對英子的控制欲,給了英子一記重拳,讓她覺得自己活著沒有任何意義,所以整個人都快得抑郁癥了。
英子在得知母親宋倩做出這種決定后,表現出了明顯的抵抗。她甚至都想逃離這個控制欲籠罩著自己的家庭,想要逃離這個控制欲籠罩著自己的整個世界。
她怎么也想不通,自己為什么要那么壓抑自己的內心?
在被壓抑的狀態下,英子已經抑郁了,看起來就像跳橋的那一瞬間,她就覺得整個世界都在逃離,而自己,也已經崩潰了。
要知道,孩子之所以能夠“抑郁”,是因為父母太愛“管控”了,孩子已經麻木了,感受不到父母的愛。
這對孩子來說,是非常巨大的傷害,所以父母要注意,多給孩子一些愛和關懷,多一些關心和支持。
04
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上海灘》中的男主角陳詩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陳詩齡非常喜歡彈鋼琴,她有很多粉絲,而她,卻總是一個人玩手機。
陳詩齡說,當音樂響起的時候,就像是一場驚濤即將來臨的大浪,掀起的巨大浪,鎮上居民的注意力也都集中在這個鼓鼓上,大家都在心猿意馬地圍著她轉。
可她也是有自己的工作的,她是一個很要強的人,也想做一些事情,可是因為媽媽常年不在家照顧她,所以她的社交能力特別弱,又不敢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意見,所以就只能一個人悶悶不樂。
而陳詩齡卻是一個特別勇敢的人,她敢和陌生人說話,敢和陌生人說話,也敢放掉自己的手上的東西,她有自己的朋友,還有自己的手機,所以在和自己的小伙伴們相處的過程中,陳詩齡就顯得很勇敢,她敢打招呼,不卑不亢。
她還喜歡炫耀自己的身材,別人說她漂亮,她就是炫耀。別人說她漂亮,她就會炫耀。
所以說陳詩齡其實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人,小小年紀也能給人出人頭地,大家都說她很有才氣,其實她就是因為內心不夠自信,不夠自信,所以才會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自信,不夠自信。
作為父母,我們要懂得表揚孩子,不要總是貶低孩子,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適當的鼓勵和表揚孩子,可以讓孩子更加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