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講堂專注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每年面向國內多個城市、不同民族的高三年級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講座,指導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交流。
“這種心理講座主要面向小學高年級和初中生,主要是指導家長如何與孩子正確溝通,尊重孩子的心理,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建立正確的人際關系,激勵孩子奮發向上。”今年開設的心理健康課程已持續12年,成為一門全新的學科。
據介紹,門診時間:每周四上午,“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注冊系統心理師”;門診時間:周四上午,“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注冊系統心理師”;門診時間:周六上午,“中國心理學注冊系統心理咨詢師”。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2019年,《中國心理健康藍皮書》顯示,中國成人患者中,焦慮障礙的發病率為2%~3%,其中青少年患者約占4%~9%。”潘慧珍介紹,青少年抑郁以焦慮、恐怖、強迫等情緒表現出來。在上學、適應障礙方面,有兒童青少年抑郁情緒和焦慮情況的孩子比例更高。
“在中國,大約有1/3的孩子出現過焦慮障礙,而這也是患病率上升的原因。”潘慧珍說,兒童青少年抑郁的比例高,這個問題也引起了家長們的高度重視。
“有些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其實也是家庭教育的問題。”潘慧珍主任表示,青少年抑郁的發病率比成人是很高的。
孩子為什么會得抑郁癥?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很多心理問題出現在這個年齡段,都是正常現象。
很多家長以為孩子的心理出現問題,是青春期叛逆、早戀、學習壓力大、生活環境不健康等造成的,其實都是正常現象,而孩子抑郁的最大誘因就是家庭教育問題。
家庭教育的問題,就是說家長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方法不當。
家長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方法,隨著孩子的年齡變化而變化,以前的家庭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最為簡單、最容易接受,現在教育觀念、教育方法,與孩子的年齡變化存在很大的變化。
孩子生理上的變化,也是引起家長情緒變化的原因,而家長的教育方法、教育觀念,也容易引發孩子的情緒變化。
就像今天文章開頭提到的孩子,如果家長再用“不要生氣”“你生氣”“我生氣”等這些句子,只會讓孩子的情緒更大,甚至會因為家長的嚴厲而更加不想去做。
如果換一種表達方式,效果可能會更好。
比如,孩子因為玩游戲不寫作業,但是,父母可以說:“你今天玩游戲的時間比昨天少了半小時,所以表現得非常好,我們要相信你是一個可以安排好自己的時間的孩子。”
那么,孩子就更愿意去遵守這個約定,當孩子的注意力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父母就可以和孩子進行溝通了。
第二步,陳述事實。
這一步其實是在引導孩子跟你分享事實,告訴孩子他的行為會讓你難過,或者他的這種行為會讓你不舒服。
我們需要表達的是:“我很難過,我現在沒有辦法帶你出去玩。”
我們要清晰的表達自己的需求,告訴孩子我們希望他們做什么,而不是威脅他們做什么。
第三步,提供選擇。
我們需要提出明確的要求,并告訴他們我們的期望是什么。
比如,你想去動物園還是游樂場?
讓孩子自己決定如何處理這個問題,并引導孩子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在這里,我們也給父母提供了一些具體的建議:
1. 孩子放學回來了,你可以告訴他:“媽媽下班回來了,今天有個小長假,你想去哪里玩啊?”
讓孩子自己決定去哪里玩,而不是你直接安排,讓孩子去玩什么。
2. 你可以先問問孩子今天的安排,讓孩子自己支配。
如果孩子說自己現在有好多時間,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那么你就可以問孩子:“你是想做數學作業,還是想去公園玩?”
如果孩子說我想先做英語作業,你就可以問他:“先做語文作業還是先寫數學?”
這樣孩子也能清楚很多事情,更有時間意識到寫作業是自己的事情,且不說時間到了,就只剩下沖突了。
寫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長能代替孩子做的,只是建議他完成。
所以,引導孩子安排自己的時間,是很重要的。
比如說,上學前,您可以問問孩子,可以一周期中有60天,甚至更長的時間。
而且這個時間,還可以根據孩子當天的作業情況安排,稍微復雜一點,比如語文老師可以根據作業量,或者先讓孩子做語文作業的時間安排。
這里,我想說的是,如果孩子不能很好地安排時間,寫作業的時候拖拉,可以告訴他,自己的作業要做到什么時候,做到什么時候,需要多長時間。
讓孩子學會時間管理,也是培養孩子時間觀念的一個重要途徑。
3、從自己的事談起
如果孩子的作業是自己的事情,比如說讓孩子自己整理書包,自己收拾書本,自己準備第二天需要帶的東西,還有需要家長去超市買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