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分擔心孩子是得了焦慮癥,還是得了焦慮癥呢?
宋代理學家顏之推先生在《上古心靈學》一書中強調:“初(十一)、幼、唐、阿、子、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知識”只是一種載體,教育的本質是心身。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我們不要把孩子的興趣愛好,按照世俗的標準去衡量孩子。
就像一把種子,我們不能把牡丹開出燦爛的花,我們要做的就是用心呵護、用心等待。
3
一、學會尊重孩子的想法
我們不能說孩子什么都不懂,我們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真誠地給他尊重他尊重他,鼓勵他,相信他,支持他,這也許會讓他擁有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因為他們知道,爸爸媽媽,不論他做什么,我們都無條件地接納他,而不是反對他。
因為在父母的愛中,孩子是平等的,他是有自尊心的,也是可以被尊重的。
他也可以做自己,他也可以做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可以有他自己的想法,他也可以有選擇權,有選擇權的自由。
4
一開口就讓孩子討厭你
我記得小時候,我的父親總是在鄰居家罵我,說我笨蛋。
如果有一次父親還這么說,我可能就會在心里長成這樣,然后可能就有一天就會討厭你。
因為你讓他討厭你,他就不愛你。
因為討厭你,所以你做什么都得不到他的認可。
聽到這樣的話,心里多少會有些崩潰,但我沒有,就是因為我們的父母不讓我們恨,所以我才恨。
如果從小我們的父母就沒什么愛我們,我們就不會恨父母,只有這樣的愛才能讓我們學會感恩。
想想我們為什么要這樣做?
如果我們的父母沒有讓我們吃到苦,如果我們的父母沒有讓我們體會到幸福,我們要讓我們知道我們父母的不容易。
如果我們的父母沒有讓我們體會到生活的艱辛,我們的孩子將來也不會感激他們。
因為他們沒讓我們嘗到我們的辛苦,只是讓我們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辛苦,我們就會怨恨父母,怨恨我們。
所以這樣的孩子是最沒有安全感的,這種孩子他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會充滿迷茫,彷徨迷失方向,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
當我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的時候,孩子只有跟父母關系親密的時候,才會把父母作為一個家庭的中心,這個家就不會有任何的事情,當我們把孩子放在家里的時候,把孩子放在一個什么地方也不做的環境里,他們就會完全不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他們的想法都是不正確的。
所以我們在這個問題上要給孩子們樹立一個觀念,這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對孩子影響最深遠的人。我們不要把孩子放在我們的對立面,要以正確的方式跟孩子相處,而不是以暴制暴的方法去壓制孩子。
但是,我們要學會傾聽他們,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一味的打壓。
我們不要打擊孩子的自信,要學會夸獎孩子,多贊美孩子。
同時,我們要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讓孩子相信自己,我們只需要好好學習,孩子相信我們,他們會向我們敞開心扉的。
這樣,我們才能在孩子面前,使用真實、正面的語言和孩子相處,而不是簡單粗暴的打壓他。
而且,孩子和我們一樣,也會學習如何處理和他人的關系。所以,當我們情緒失控時,不妨多想想,自己到底是為什么生氣,我們在發火之后,對孩子造成了什么影響。
第二,傾聽孩子的心聲,學會看見孩子的需求。
在我參加親子教育課程的時候,我很喜歡這樣的一個方法:
一對一的提問,是每個人都可以提出來的。
對方會不會因為我的提問不禮貌而難過呢?
那我為什么不可以?
會有一個方法論:去尋找這個問題背后的理由。
那么到底是什么讓我們產生了這種現象呢?這個原因包括我們的內在嗎?
我們如何去面對孩子的這種行為呢?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媽媽內在的焦慮情緒,她的擔心是源自于對孩子的關注太多,所以就用指責的態度來控制,可是,孩子感受到的是媽媽對自己的否定。
孩子看到的是媽媽對自己的否定,從而導致了孩子有一種不自信的感覺。
所以孩子的這種不自信從而導致了孩子對媽媽的不信任,所以孩子也會越來越不自信。
為什么媽媽會對孩子的不信任呢?
首先,媽媽們為什么會對孩子不信任呢?
1、 孩子總覺得自己做什么事情都是錯的
這是很多媽媽的通病,自己連個孩子都教不好,連家長會都不會讓孩子去做。
這樣的母親,肯定是事無巨細,都會替孩子把事情安排好,孩子只要按照自己的安排來,什么事情都不能讓媽媽來做,這樣的母親就會對孩子的內心產生很多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