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媽怎么對待不聽話的孩子?
前兩天,幾個朋友訴苦說,以前很好溝通的一家人,今年都有些不一樣了。
“我本來就跟孩子之間有沖突,到底誰的話最傷人,到底誰做得對,要公平。”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前幾天,在小區樓下碰到了媽媽。
小男孩正和媽媽“坐著”,媽媽說:“咱家是住在樓下,對不對?”
孩子不耐煩:“就知道,又不是什么大事,過會兒再說!”
過了一會兒,小男孩跑過來說:“媽,現在沒什么事,我好想回家。”
媽媽說:“你回去可以,但是媽媽很擔心你的安全,因為很多人保護你的安全。”
“我會想,如果別人是你這樣,我真的會不高興!”
小男孩在“我就是害怕!”
“如果我下次遇到了人販子,我一定要回來,你一定不會再給我錢了。”
這時,孩子的內心就像是被扎了一刀,對父母的這種“示弱”是拒絕接受現實的。
心理學研究發現,幼童在經歷中,會釋放和釋放出自己獨特的生命力,哪怕被別人的行為欺負也依然會打回去。
父母如果經常性的給孩子打壓、貶低、甚至羞辱孩子,這只會使孩子變得自卑、膽小、懦弱,甚至自暴自棄。
心理學家把這種“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的現象稱為“習得性無助”。
當父母對孩子過度的語言暴力時,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是笨的,是做不好的,是不值得被愛的。而且父母的貶低、羞辱會激發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自我懷疑,不斷懷疑自己,變得不自信、膽怯、懦弱。
“習得性無助”的孩子,會變得自暴自棄
父母長期的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導致孩子變得越來越差,而且孩子還會給他們造成錯誤的認知,覺得自己是父母口中的那個人,自己很笨,什么都做不好,“成為了父母嘴里的壞孩子”。
最終孩子變成了一個資質平平的孩子。
而家長們說起“習得性無助”,其實并不是對孩子的懲罰,而是在不斷的指責和打擊之中,孩子的心理漸漸的就出現了問題。
孩子有可能會出現以下的幾個原因,也許是長期處于被父母打擊的環境中,自我價值貶低的“心理”
,讓他們在以后面對失敗的時候,逐漸產生了畏難的心理。
那么,這種影響到底是怎樣的呢?
1. 打擊的自尊心
打擊的自尊心會讓孩子在潛意識中覺得自己是不夠好的,別人沒有優點長,孩子自己的努力也很可能讓孩子認為自己沒有用,失去了信心。
2. 否定孩子
孩子的自尊心,要從小培養,要讓孩子正確地看待自己,不要總是拿別人的短處和自己的長處相比,讓孩子們明白,無論自己怎么努力,都無法讓父母們喜歡自己,孩子就會變得自卑敏感,認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因為自己就是這樣的。
3. 給孩子太大的壓力
父母要多關注孩子,使孩子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愛,這樣的話,孩子才能不斷地在父母身上找到力量,讓自己變得更加自信。當孩子的成績提升了,父母的鼓勵也會給孩子很大的信心,所以孩子會真正的自信起來。
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孩子
1. 以身作則
想要孩子有足夠的自信,首先要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父母可以主動學習一些育兒知識,但是不要閉門造車,只要有時間,一定要經常和孩子交流,溝通,多陪伴孩子。
2. 溝通,從培養孩子成為朋友開始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但是很多父母在與孩子交流時,總是不懂得如何溝通,這樣很容易讓孩子對父母產生不信任。其實孩子需要父母的理解,并不是父母的冷漠無情,而是要有耐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愿意主動的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感受。
3. 欣賞孩子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孩子也不例外,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進行打擊式教育,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連自己值得被父母認可的地方都不愿意去努力,時間長了就會變得越來越自卑,同時也會導致孩子未來的人際交往中,很難走出自己的舒適圈,這也是為什么父母總是在打擊自己的孩子,讓孩子變得敏感、懦弱的原因。
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父母不要吝嗇于夸贊孩子,給孩子更多的自信,多帶著去發現孩子的長處,給孩子更多的肯定,不要吝嗇于用自己的語言去和孩子溝通,因為這種溝通是為了孩子做出更好的選擇,不是為了打擊孩子,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
只有當孩子慢慢長大以后,父母才會知道這一點是最關鍵的,對于孩子的成長,父母的陪伴也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的成長,是一場漫長的長跑】
03
因為時間和經歷的局限性,父母總是在錯失和孩子溝通的機會。
雖然和孩子溝通一直都是件很有必要的事情,但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總是習慣性地用說教、責罵、恐嚇,不但會破壞親子關系,還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形成自卑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