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離開媽媽就焦慮,這并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媽媽們的焦慮。
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個真實的案例:
一個剛來醫院的初三男孩,抑郁癥。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父母離婚,母親身體長期受傷,她多次想帶孩子來做心理咨詢,但孩子一直杳無音信,每天給父母打電話,說話“好”、“好”,不能說“好”。
有一天,孩子情緒特別大,說自己頭疼,帶他去看醫生,診斷為中度抑郁,開了藥。
父母以為孩子是一時的情緒問題,但是沒想到,診斷結果出來后,孩子就開始不吃飯,連按時吃飯也很難控制了。
后來,父母帶孩子來找我咨詢,孩子的情況,其實很簡單,原來他只是有厭學的心理問題,但是,因為病恥感很難受,所以很排斥父母帶他來看心理咨詢。
所以,父母想通過孩子的問題,來看到自己作為父母,應該承擔的責任。
這是咨詢師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現實,你會發現,很多孩子的問題,大人都不愿意看到。
一個青春期的孩子,本來是一個很愛干凈的人,但是,當他發現父母在教育他的時候,根本就不給孩子整理房間的機會,也不給他收拾房間的機會。
他就會覺得父母越來越不可理喻,更加不愿意讓父母知道自己的問題,父母就會被這種狀態給影響。
這些父母最開始用強勢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他們的初心是好的,但是一旦孩子學習成績下降,他們就會變得非常暴躁,這樣的孩子,長大了以后很難有所作為。
比如說,在孩子小時候,父母經常責罵孩子,那么等孩子大了之后,他們就會變得非常暴躁,在潛意識里,就會有一種對父母的憤怒,他們的情緒會在潛移默化中,被自己的父母影響著。
那么這樣的父母是什么樣的,他們的孩子也會潛移默化地模仿他們的行為,變得暴躁、抑郁、易怒,不愿意和父母一起生活,只想逃離父母。
這對父母是什么樣的心態呢?
三、這樣的父母的孩子長大后會更加自卑,內心會變得極度的敏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如果父母平時總是這樣做的話,那么孩子會變得很自卑,在潛意識里也會變得很敏感。如果父母在平時經常爭吵不休,那么孩子也會變得郁郁寡歡。
曾經在網上看到過這樣的一個案例:一名14歲的女孩在一次考試的時候,成績優異,考得非常好,但是就因為一次考試失誤,而引發了非常大的情緒反應,甚至連家長都難以承受,沒想到會給孩子帶來這么大的心理壓力。
其實孩子在面對考試失利的時候,內心里面已經很難受了,但是在他們看來,卻依然會覺得是自己學習能力不夠好,不能夠把事情做好,才導致的結果不理想。
所以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也會習慣性地將壞情緒釋放出來,然后不需要去刻意的隱瞞,而是把內心的負面情緒展現在一個人面前,也是一種“正面”的力量。但是如果是有一定的或者是有一些自我感覺不好的情況,或者是有一些自我感覺不好的情況,孩子內心里面也會有很多負面的東西,但是負面情緒一旦產生的時候,孩子們會對自己的心理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
在一些孩子的身上表現得更為明顯
在一些孩子身上表現得更為明顯的就是一些孩子在平時的時候,他們的情緒都是比較消極的,而這些負面的情緒,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會讓他們在與人交往時,出現情緒問題,進而影響到正常的學習。有的孩子因為焦慮的情緒出現短暫的身體不適的現象,甚至會出現一些身體的癥狀。
所以家長們在發現孩子出現這些身體不適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孩子的這些身體的信號,這樣能夠幫助孩子更好的去調整情緒,避免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
在心理上出現問題的孩子,他們會不知道如何去緩解自己的情緒,也不知道如何去調整自己的狀態,所以才會出現焦慮的情況。
第三,有一些孩子經常會受到一些外界的一些影響,如果孩子無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的話,他們會出現身體不適的癥狀,在這個時候,就要及時的去醫院就醫治療。
那么當身體出現不適的情況的時候,這個時候,孩子是會出現一些身體的癥狀,比如頭疼,胃疼,惡心嘔吐等等。
這個時候,他們出現軀體不適的時候,家長就要注意,就要及時去醫院檢查一下,或者是需要帶孩子去看一下心理科,或者是去醫院檢查一下心理疾病,但是千萬不要耽誤了孩子的治療。
第四,有一些家長經常會在孩子身體不適的時候,去猜測孩子是不是在學校發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然后就會非常的緊張,然后就會進入到自己的一種猜測的狀態,覺得孩子肯定是身體不適,或者是生病了。
生病的孩子,他的身體是不是也會有一些不適的情況出現,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就要去了解一下孩子是不是身體不適,然后才能知道怎么幫助孩子。
家長們應該知道的一點是,孩子其實沒有病,也不是家長自己有病,他是一個很正常的人,不想讓人知道的,所以家長們不要害怕孩子的身體不適,更不要去猜測孩子為什么不想去醫院,是不是身體有什么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