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越兇越不聽話,跟父母斗智斗勇,我是崩潰的,娃爹我吼他,看見孩子磨磨蹭蹭不想吃,就像看到了小時候小時候一樣。
他每次在廚房拿著飯碗氣鼓鼓的給我喊,我就止不住想打他,給他講道理,但是越講他越是大聲。
后來,我換了一種方法,這種方法用在淘淘身上,他總是不愿意吃,我試了幾次也沒用,我就拿著飯碗裝了一桶,假裝生火,不吃飯了,等淘淘吃完飯后,再給他講道理。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孩子慢慢地改變了,但是次數多了,我發現他根本不聽我講道理,他似乎對我的道理并不感興趣,但是每次講道理,我仍是裝作很認真的樣子。
所以,每次只要我一動怒,淘淘他就會大哭大鬧,并且極力想要獲得我的注意力。這個時候我又沒有滿足他,于是我就不理他,改成轉移他的注意力,暫時離開去做別的事情,他看到我不理他,也跟著我一起看電視,結果他很不樂意,當然也不配合,反而還鬧脾氣。
我就對他說:“你看那邊是不是有很多小朋友在玩積木呢?來,我們一起搭一個城堡呀!”他就很樂意地答應了。
2、不回避,不催促,不說教
還有一些“磨蹭”行為,家長看似是在催促孩子,其實是在“催促”孩子,這樣子的做法孩子是沒有辦法接受的,所以家長不要對孩子太過于催促,當我們急著催促孩子的時候,孩子的腦子里是被你控制的,當你不停地催促的時候,孩子的腦子里想的不是要把事情做好,而是家長不要管我的事,好像我們催促的是“快點,快點,不準!”,而是不斷地催促,“快點!快點!快點!快點!”,我們被催促的時候,往往腦子里都是父母催促的畫面,如果父母不提醒,孩子怎么能集中注意力呢?所以家長一定要首先管好自己,做好孩子的榜樣,以身作則。
2.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思想
有的家長一看到孩子磨蹭就大發雷霆,孩子被父母嚇得不敢吱聲,只能一味的自己磨蹭。當然這種做法往往跟我們的慣性思維有關,家長越是批評、越是催促孩子,孩子越是拖拉磨蹭,導致孩子越是沒有時間觀念,惡性循環。
3.給孩子定規矩,沒有原則
家長要明白一點:規矩就是規矩,不必規定孩子必須遵守,而是給孩子一定的選擇權。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并且是在自己能力范圍內的事情,讓孩子感受到自由。
《少有人走的路》里說,從小給孩子立規矩,讓孩子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這些規矩和規矩,其實都是建立在安全感和正確方向上的,但同時也要建立起行為邊界,不是家長一味地妥協、縱容孩子,而是要給孩子一定的選擇權,讓孩子在真正的選擇中,自己做主,而不是讓家長替他做決定。
規矩必須要做到清晰、一致。
比如,小編在跟女兒定規矩時,就必須要清晰、一致。不能因為自己的心情不好,就隨意定下一些規矩。例如,每天看電視只能看30分鐘,到時間就要去睡覺,而不要在電視連續劇、打游戲時長時間看。有一個明確的規矩,能讓孩子從小學會守規矩,不輕易越界。
規矩對應的是行為準則,有了規矩就要遵守,沒有規矩,就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父母一定要給孩子立規矩,讓孩子懂規矩的重要性。
同時,父母也要身體力行,放下手機,言傳身教,做孩子的好榜樣。
英國作家、心理學家奧利弗.詹姆斯
在《家庭教育》一書中指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會模仿父母,也是他們最初認識自我的一個行為準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他們最初認識世界的第一任老師。
父母的言行會影響孩子。
父母的言談舉止會成為孩子的一種模仿。
當孩子沉迷手機時,父母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經常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孩子看在眼里,學會了嗎?
所以,父母要從自己身上找問題,然后去改變,進而去影響孩子,真正的改變孩子。
【2】
父母要做好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影響最大的老師。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
父母如果經常玩手機,影響孩子,那么孩子在潛意識中就會模仿家長,并且將手機當成是一種學習的工具。
因此,想要讓孩子不玩手機,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每天回到家里就關閉手機。不要讓孩子在一個不經意間就接觸到手機的環境中。
2】
規定使用時間
孩子之所以想要玩手機,是因為家長總是按照自己的規劃好的時間來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