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的父母和孩子圖片越來越多
父母總是想要孩子變得更好,用“你真棒”來表揚孩子。
父母總是希望通過孩子變得更好,為孩子提供更多的成功。
\
以上五點是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jīng)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lǐng)取《左養(yǎng)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焦慮的父母
▲一位來自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yī)院的兒童青少年心理科的研究人員,調(diào)查了超過50萬名兒童,其中,有50.1%的孩子由于各種原因逐漸感到自卑,常常感到自己不夠好。
他們沮喪,經(jīng)常想“如果我表現(xiàn)不好,父母就會不會不喜歡我”
有時候會采取不聽話的方式來“對抗”父母。
焦慮的父母
▲上面的媽媽和我說的三句話,我稱為“這個孩子太差勁了,我太失敗了”
“他們總是批評我,指責我,就像是把我生銹了一樣”
這段話簡直就是把孩子說得“患上抑郁癥”的罪名。
每個孩子都有他獨特的性格、心理特點,但是有時候父母說的話很不中聽,很多時候父母的教育方式,就是在將孩子的天賦抹殺了。
研究發(fā)現(xiàn),孩子的天賦異于常人,有些孩子會擁有超強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欲望,而有些孩子卻只能復制父母的那些“正確”。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沒有人天生就會成為“學霸”。
培養(yǎng)孩子的天賦是父母的責任,作為父母應(yīng)該做的是引導孩子正確的發(fā)揮,而不是替他們規(guī)避錯誤。
其次,孩子有自身獨特的天賦。
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天賦,有的孩子更加傾向于挖掘自身的潛力,一旦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擅長的領(lǐng)域,會對自己產(chǎn)生很高的認同感,這也是培養(yǎng)孩子天賦的好機會。
而不擅長的孩子,很容易失去學習的信心,讓他們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
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學習更多的知識,開闊視野。
最后,當孩子擁有了足夠的興趣,也能夠勇敢面對人生中的困難,成就一番事業(yè)。
最后,父母應(yīng)該教會孩子用尊重的態(tài)度面對失敗。
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只要父母給孩子足夠的尊重,孩子們的人生路就會越走越順暢。
比如,孩子遇到挫折時,家長要鼓勵孩子勇敢面對困難,孩子考砸了,家長要讓孩子去跑步,父母要鼓勵孩子去跑步,在跑的過程中要讓孩子學會堅持鍛煉。
當孩子獲得成功,與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孩子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才能體會到人生的樂趣。
3
陪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有時候孩子確實是不擅長這件事情,但是孩子確實是可以解決的。父母要幫助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孩子的成長有三個叛逆期,分別是3歲、7歲和12歲,而在這兩個叛逆期中,孩子的心理健康尤為重要,父母要關(guān)注孩子的這三個叛逆期。
第一個叛逆期:可怕的兩歲
孩子在兩歲的時候,自我意識剛剛開始萌芽,他們迫切希望擺脫父母的監(jiān)護,變得越來越獨立,其實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關(guān)鍵期,也是最讓父母頭疼的一個時期。
很多事情都想自己做決定,但是由于父母的不允許,往往一意孤行,想要自己做出選擇。
當然,這也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而很多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所以在孩子兩三歲時,就開始給孩子立規(guī)矩了。殊不知,父母越是這樣,孩子越不聽,從而真正演變成不聽話的情況。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最初的認知并不是如何認識這個世界,而是如何理解世界。
在立規(guī)矩的過程中,父母的權(quán)威感逐漸喪失,因為自己都還小,所以孩子根本無法判斷,家長的權(quán)威感就會慢慢喪失。
有位家長,給孩子立了一大堆的規(guī)矩,比如: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事情,什么時候睡覺,什么時候起床,只要答應(yīng)孩子就可以,違反了就要接受懲罰。
有一次,孩子故意將書本扔掉,被媽媽發(fā)現(xiàn)了,媽媽沒有罵她,只是輕描淡寫地說:“我看到你看了書,但是要自己收拾。”
孩子自然而然地撿起了書本,并且養(yǎng)成了自覺遵守時間的習慣。
3、建立規(guī)矩,不越界
為了讓孩子更自律,家長可以和孩子建立一個規(guī)則,那就是玩手機時間。
當孩子需要家長提醒時,他也會自然而然地遵守,不再熬夜玩手機了。
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喜歡通過嘮叨、恐嚇的方式來讓孩子聽話。
但是家長們會發(fā)現(xiàn),這樣做的效果并不好,這種方法也是不可取的。
那么我們應(yīng)該如何合理的管控孩子玩手機的時間呢?
一、規(guī)定孩子玩手機的時間
家長們可以通過規(guī)定孩子玩手機的時間來給孩子設(shè)定一下玩手機的時間。
比如說,只有周六日可以玩一個小時,平時不能玩,周末的時候可以玩半個小時。
這樣既保證了孩子的自由,又滿足了孩子想要玩手機的心理,一舉兩得。
二、滿足孩子的情感訴求
很多孩子之所以愛玩手機,是因為孩子覺得手機能夠陪伴自己,能夠幫助自己解決問題。
家長可以通過孩子的行為,感受到孩子的需求,以及孩子的需求,幫助孩子解開心結(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