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殘的心理原因
青年學生時代是人生最美好的年齡,卻也是人們回避痛苦的最佳時期。15~18歲的青少年在人生最美好的年齡,卻因一次不愉快的或者遭遇困難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他們的社會交往和日常交流都是經歷過多次失敗和挫折的人,因而喪失信心,產生自殘行為。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案例:劉同學自殺是因為被人笑話沒有自尊,然后出現了軀體不適癥狀,精神心理、睡眠質量差,多次自殺未遂。
青少年抑郁癥發病機制及心理機制復雜,具有較大的隱蔽性和多樣性, 須早識別、早干預、早治療。
對于這類情況,我們在后續的門診中也會針對青少年患者的心理治療中,給予更加系統、深入的指導。
關注青少年抑郁癥,需要更多的理解和關愛
抑郁癥是一種心理疾病,患者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甚至覺得生活毫無意義,悲觀失望,悲觀失望,言語和行為自責自傷、自殺念頭。因此,青少年抑郁癥的治療也十分重要。
而且,作為家長要學會科學的看待孩子的情緒、多些理解和關愛。
那么,孩子為什么會得抑郁癥呢?這和父母平時的教育有很大的關系,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也要多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孩子會不會得抑郁癥,取決于父母平時對孩子的教育
在某平臺上看到過一則新聞,一位來自湖南的女孩,得了重度抑郁癥。
她的媽媽非常的焦慮,一開始以為孩子是因為學習壓力太大才導致抑郁癥的,直到孩子的姑姑知道她女兒的情況后,對她進行了教育。
她的媽媽認為孩子得抑郁癥,是因為她平時對孩子的學習嚴格要求太高了。她為此經常和孩子爭吵,在她的教育方式下,她的女兒變得越來越抑郁了,并且變得越來越暴躁。
后來,這位媽媽被女兒學校的一名老師請到學校,談話后,她女兒終于承認了自己患上了抑郁癥,并且只要一到學校就嘔吐,這位媽媽就心急如焚,覺得是自己沒有盡了解,但是她發現女兒最近經常在家里發脾氣,也不愿意和自己溝通,經常對自己動手做一些事情。
她急忙跑到學校,老師叫她到自己辦公室,她還沒來得及開口,老師就把她叫到辦公室罵了一頓。她感覺到自己的女兒被罵了,非常委屈,但是也不知道該怎么辦。她不明白自己作為父母的苦心,不明白為什么孩子不愿意和自己溝通。
其實,這個問題和孩子的抑郁癥是一樣的,因為它是孩子的問題。但是,我們不能否認的是,在我們的家庭中,“溝通”和“傾聽”是家庭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很多時候,孩子會把自己的痛苦歸咎于父母,把自己的不愉快歸咎于父母的情緒。
當孩子把自己的痛苦歸咎于父母的時候,說明他內心痛苦非常難受。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看到,孩子的痛苦背后是對父母的不滿。
當孩子說不的時候,我們需要去聆聽孩子,去同理他們。
當孩子把自己的痛苦歸咎于父母的時候,他們就會有一種責任感爆棚,自我價值感爆棚,就會出現這種“充電速度”的現象。
那這就意味著我們要從情緒的奴隸變成情緒的主人。
我要成為情緒的主人,而不是情緒的奴隸。
我們不被情緒控制,我們就無法掌控自己的人生。
我們需要把時間和精力用來應對情緒上的壓力,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當我們平靜下來后,就會反思自己的行為,意識到自己做的不妥,才會去思考自己的人生。
正是因為自己把自己的“焦慮”傳遞給了孩子,讓孩子成為了父母的“情緒垃圾桶”,才有了后來的悲劇。
所以在情緒管理上,我們要有一種“覺知之輪”心態,能夠先對事實產生真正的理解,然后再去看到自己行為產生的原因,這樣才能跳出情緒的漩渦。
情緒管理的核心是覺察。覺察自己的情緒,我們才能學會深呼吸,讓自己冷靜下來。
今天我們來看看情緒控制,其實情緒是一種情緒的“障眼”,這種障眼是看不見摸不到的,是需要我們用深深的、真實的、有感受的“覺知之輪”掌握的。
當我們對情緒進行一個把控,能夠清晰覺察情緒背后的原因,我便能夠更好的接納自己,也能夠透過情緒看到本質。
比如,當我有了問題的時候,當我當我知道事情的原因是什么我也有這個能力和資源,我就可以更好地接納情緒。
這時,我也會在此基礎上,引導自己去想:如果我因為某件事情,陷入了焦躁不安、憤怒不安的情緒中,我又該如何調整?
我的情緒又該如何調整?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感受和行為在不同的環境下發生的表現出了變化。
而我會為了改善這種變化,我可以想到的點是:
我自己和孩子在這種情況下,我會以什么樣的方式與孩子相處?
我會,我的情緒會如何影響我的想法?
我會,我能,我是個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