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有焦慮抑郁癥適合生孩子嗎?今天有一位母親說自己的事情就是擔心孩子的學習成績,擔心孩子跟不上老師講課的進度。
我的孩子今年三歲,也在上幼兒園,孩子一天到晚就是看著玩手機,每天就是看動畫片,也不跟我說話。特別是有一次學校要舉辦運動會,孩子的爸爸答應他,讓他參加比賽,就從回來帶上他和小朋友們一起,騎車去鍛煉身體。他的爸爸本來答應得很好,還和我分享,會帶著他和小朋友們一起比賽。但是,當爸爸把他從籃球場上揪下來的時候,那小同學們說他是“傻子”。
從那以后,孩子就不敢再和父母們說這些話了,也不愿再和自己的同學們一起玩了。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記得有一次,他和小朋友們在玩足球游戲時,有個小朋友不小心把球給了另一個孩子,他就拿起了球拍砸向對方的頭部,造成了一連串的慘痛事故。
我們都很清楚,在2歲以內的孩子,正處于大腦發育階段,對于大腦發育的刺激,很大程度上是需要通過刺激才能產生。而這種刺激,主要靠感官刺激。
因此,孩子對于外界刺激的需求不大,正常的刺激對孩子而言,比較容易接受。但是對于自閉癥孩子而言,因為外界刺激的刺激過多,孩子對于感官的刺激過于敏感,反而對感官的刺激過于遲鈍,也就容易出現情緒上的異常。
2、交流障礙
自閉癥孩子,通常與人交流時的眼神注視和/語言能力弱,不會用點頭表示需要,不存在語言交流。
當父母因為忙于工作而忽視了和孩子的溝通,孩子可能就會有眼神交流,但是與人交流時會眼睛閃爍,表情和肢體語言不一致,很難與人產生互動。
社交能力弱
自閉癥孩子缺乏與人的交流和互動,他們往往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對他人的表情和態度極其敏感,比如孩子會看到父母后,不會高興會模仿父母的表情,如果父母不開心,也不愿意和孩子玩,會通過眼神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3、親子關系疏遠
溝通能力弱的孩子,即使父母跟孩子有眼神交流,但孩子也不會想著去搭理父母,因為父母在講話的時候,孩子是在思考的,而孩子不知道應該怎樣去回答。父母跟孩子說話時,孩子目光的關注點會追隨父母的面部表情,或者動作,這會使孩子感到被父母關注著。
孩子把精力集中在語言上
如果孩子能夠集中注意到父母所說的話,那么就會把全部注意力放在語言上,從而更加專注于父母所說的話。
4、親子關系緊張
親子關系緊張,并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孩子不愿意跟父母說話,尤其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們往往會變得更加愿意“聊天”,而孩子之間的交流是需要互動的,并不是一味的說教,所以,父母在與孩子交流的時候,要盡量減少對孩子的互動,特別是在孩子講話時,父母更不要表現出非常正式的樣子,要學會向孩子“示弱”。
這種方式的好處是,父母通過聊天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孩子的情緒上,使得孩子的負面情緒得到了釋放,所以孩子才更愿意去傾聽父母的觀點,而不是一味的用“嗯、啊”等詞語敷衍了事。
05 尊重孩子,父母需要智慧
作為父母,想要尊重孩子,更加關注孩子的內心,除了要尊重孩子,也要學會聆聽孩子的心聲,多方面的觀察孩子的情況。
孩子有了一個全新的開始,作為父母,想要跟孩子之間進行深入的交流,就要學會尊重孩子。
因為孩子會長大,他的人生,他的學習,他的未來,都是需要自己去努力的,而這個過程,是需要父母多付出的。
孩子不想去上學,作為父母,也不要著急。
首先,冷靜下來,弄清原因,是真的不想去上學,還是因為身體不適、學習成績不佳等原因,導致的情緒起伏波動。
如果是因為身體不適引起的情緒起伏,父母要理解孩子,不能只是因為孩子身體不適而責備。
其次,父母要多觀察,去詢問孩子不愿去學校的真實原因,針對原因,做出及時的引導。
比如孩子是因為學習壓力太大,導致情緒起伏較大,那么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做放松的活動,讓孩子的情緒逐漸放松。
最后,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感受,當孩子覺得父母能夠理解他的時候,孩子的情緒也會漸漸平復下來。
最后,父母可以嘗試著去接納孩子的情緒。
很多父母面對孩子情緒的時候,總是覺得自己的想法是最正確的,但是回到家以后,看到孩子不聽話,他們就會覺得自己的想法是錯誤的,從而喋喋喋不休的教育孩子,讓孩子接受不了。
那么父母究竟應該如何做呢?其實父母只要學會這三招就可以了。
第一招: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表達
首先父母要學會好好說話。
有時候你可能會因為過于激動,嘴上說的話很不合適,但是通過其他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對于你的語言已經有了理解,并且孩子并不知道你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