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青少年心理咨詢/心理咨詢師林海珊
心結沒打開
孩子現在處于成長階段,一方面在學校與同學建立了安全依戀,另一方面他需要處理人際關系、親密關系。在這個階段,青少年將更多地在家庭與學校的集體中生活。他們的社交、情感、行為等問題需要咨詢心理咨詢師。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林海珊在進行“回心轉意”的心理咨詢時,她發現如今的小女孩,心理健康堪憂。“我的孩子在班里,成績名列前茅,卻沒有精神疾病。”
隨著學習,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家長和老師的關注。隨著國家高校對心理健康的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越來越多,被重點關注的重點也不僅僅是為了就業,而是想要有健康的身體,快樂的人生。“但實際上,現在的孩子對于心理健康知識的獲取很少。”林海珊發現,在兒童青少年抑郁癥的識別率上,這類孩子的識別率并不高,在臨床上,最常見的認識不足導致抑郁癥的就診率不足為奇。
林海珊說,青少年抑郁癥的發病率,跟成人抑郁癥的識別率差不多,但是,青少年抑郁癥卻很容易被家長忽視。
1.有問題,孩子得了抑郁癥,家長真的“佛系”嗎?
林海珊表示,青少年抑郁癥有些表現形式與成人抑郁癥不同,比如有的表現為情緒低落,經常感覺不開心,悲觀,有的甚至出現自殺行為,但這些形式都與孩子的情緒有關,還有一些孩子為了達到父母的期望,達到自己的某種目標而付出,因此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也可能出現自殘自傷等行為。
2.有自殺想法,持續兩周以上,有明顯的焦慮癥狀,如孩子會有自殘行為,在持續一周以上,家長可以初步判斷孩子是否患有抑郁癥,如果確診為抑郁癥,則需要到專業機構咨詢,不要僅僅只是靠藥物來調整治療,同時,家長還應該掌握一些心理治療方法,努力讓孩子擁有健康的心理。
3. 有自殺想法,對生活失去興趣
有的孩子覺得活著沒意思,無欲無求,凡事皆有度,不愿生活在真空中,會將自己與現實割裂開,拒絕他人的照顧,可能會出現過激的行為,比如,打人毀壞東西,或者偷竊破壞別人的物品。孩子們也可能會出現情緒低落,意志消沉,自怨自艾的狀況。
孩子出現情緒障礙,家長一定要接納,首先要從家庭中找原因。比如,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緊張,父母與孩子之間總是針鋒相對,或者父母一方強勢一方強勢一方弱勢。
家庭成員之間相互之間有爭執,沒有清晰的依戀模式,家長一定要做到:第一,不要針鋒相對。第二,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吵。第三,如果真的要離婚,最好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都是愛你的。第四,選擇跟孩子溝通。如果要去外地工作,那么就需要通過視頻通話或者周末了解一下孩子的情況。
接納孩子的情緒,尤其重要。有時候,孩子鬧騰不聽話,或者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跟孩子說很多遍,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能讓他自己哭。時間久了,他就會形成一個免疫力,他會認為自己是沒有能力的,這時候父母就會崩潰。這時候如果你選擇默默地把他帶到一邊,等他冷靜下來了再告訴他。
第四,要用正確的方法教育孩子。如果孩子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無論是行為上還是語言上,都不合適,有些孩子就是會通過哭鬧來讓別人妥協,這種不良行為就是我們家長認為的“不聽話”。
其實,這時候的“不聽話”對于孩子而言,可能只是“不聽話”而已,但是他們卻沒有意識到這其實只是一個不聽話的行為。那么孩子的這種不聽話,會對周圍的人造成怎樣的影響呢?
二、孩子不聽話的原因
1、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基本的需求,孩子在出生后就要和母親在一起,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必然會經歷一個適應的過程。但是,如果安全感不足,那么在孩子嬰兒時期的經歷就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一定的影響。
2、以自我為中心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通過觀察孩子的行為舉止以及他們的年齡階段去判斷他們行為背后的真實需求。他們會將自己所期望的行為方式和想法強加于孩子,用自己認為最正確的方式去糾正孩子,卻忽視了孩子最真實的感受。
孩子在孩子看來,家長的愛是不可靠的,父母只是他們的衣食父母,父母卻沒有能力去滿足自己的需求,孩子就會覺得很孤獨,他會認為,爸爸媽媽都不愛我,我也不配擁有爸爸媽媽媽的愛。
而且在孩子的世界里,只有媽媽才是一個最溫暖的港灣,當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會找媽媽,想辦法讓媽媽幫忙。這就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孩子,他會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這個世界,會用自己的想法去看待這個世界。
所以孩子的心聲是,爸爸媽媽根本就不信任我,不認可我,我有什么資格,也不想跟他們說話,想讓他們了解我,跟我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