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課不聽話 愛動,愛動是孩子的天性。
上課“你怎么還不去做作業呀”、“還不寫作業”、“你能不能老實點,上課好好聽講”、“又不是沒有好好吃早餐”……很多家長是不是覺得這是“做了好事”,但是其實這是自欺欺人,因為真正的“大事”還是要等到“大事”的時候,才會真正解決。
不聽話是很多家長的通病,孩子不聽話,打了兩下屁股就會好,但是孩子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養成非常重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你的孩子還沒有到愛發愛,或者有暴力傾向,該怎么辦?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孩子發脾氣,是因為他們覺得只有暴力才能讓自己屈服于人,他們才會去用發脾氣來反抗別人。如果你還小的孩子,你打一下他才會聽話,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我曾經在班上做過一個學生,班內同學都不喜歡我,不喜歡我。但是,我卻告訴了我另一個同學的父母,讓我在這里與他們交流,于是我走出了那個同學的家里,走進了他父母的臥室,經過一番質問,我發現他坐在床上的原因居然是因為愛發脾氣,而且不喜歡我。
我們可以回憶一下,小時候是不是經常被父母打,然后哭著說不要他們了,卻被一句“你自己得逞”嚇唬住了,所以后來,現在他不愿意跟我說話,也不跟我說話。
甚至于后來我遇到過幾個同學之后,因為他怕父母生氣,不跟他們說話,所以,從一開始勉強自己跟同學們說自己想死。
我就問他,你覺得父母很難受對不對?他說,不是,父母非常的傷心,爸爸也會很傷心,媽媽為了你們倆人好,所以,希望你們好好學習,考一個好的大學,不要像我們一樣,那么辛苦的工作。
我說這話的時候,他已經泣不成聲了。
而且,我覺得這個時候,我還挺期待的,因為我現在也非常的難過,我們是兩個人,我看見了我自己,我也看見了我的爸爸和媽媽,我還有一個弟弟。
當然,我們現在是不是要很難過,很難過,很失望,很憤怒,我們的家庭里,其實就是一個三角形的模式,有一個很糟糕的孩子,但是很好的家,不代表沒有不好的孩子,大家都是一樣的。
所以,當我們看到這些的時候,我們內心有一個感受,就是這些被我們忽略的感覺,它們可能會一直跟隨著我們,很多時候,我們也許會有些驚喜,這些驚喜,我們可以用它們表達出來。
比如說,我們發現我們有時候做事的時候,即使我們在家里做了很好的筆記,寫完筆記,也很難真正去理解,這個時候,我們可能會有點小小的挫敗感,但是我們要注意,我們是當事人,要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
比如說,我們感覺自己的情緒是緊張、焦慮的,那么就會影響到我們的行為,我們也要學會把情緒表達出來,比如說,當我們感到焦慮時,可以大聲對著對方喊“停!”或者大聲說“停下!”
這些表達方式會讓我們的情緒更加飽滿,讓我們更加平和,更加沉著冷靜。
3、當我們發現自己有情緒的時候,可以用唱歌的方式來舒緩情緒
在心理學中,有個術語叫做“流沙原理
”,說的是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情緒即將要爆發時,把注意力拉回到當下,把注意力集中到眼前的那些事情上,而不是想著現在去解決。
在這種時候,你可以選擇去做一個深呼吸或者是安靜一下,讓自己冷靜下來,之后再去想如何解決問題。
另外,如果孩子還在激動的時候,可以暫時放下手里的事情,等到自己平靜下來再和孩子溝通。
3、讓孩子明白情緒是怎么回事
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不管是開心、委屈、憤怒等等,都能夠讓他冷靜下來,有一定的恢復情緒的時間和空間。
我們可以給他講道理,比如說:“媽媽希望你有自己的時間,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那么我們現在就不會再花大量的時間去玩了,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努力學習。”
引導孩子做好個人的事情,要讓他明白,并不是一種不公平,是成長的一部分,同時也應該是幸福的一部分。
4、通過聊天的方式,讓孩子明白父母是可以交流的
溝通是很重要的,不管是夫妻之間,還是父母與子女之間,人與人之間總歸是需要一些溝通的,而且溝通是需要注意方式方法的,心平氣和地與孩子進行溝通,就會讓他明白自己錯在哪里,這個過程很重要,也會影響他未來的人生道路。
5、及時安慰孩子,給孩子改正的機會
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所以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父母要及時給孩子改正的機會,讓他知道自己哪里錯了,應該怎么改正,這樣對孩子改正的效率才會有很大的幫助。
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孩子也不例外,如果孩子做錯了事情,父母就對孩子大吼大叫,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這對孩子的傷害也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