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分離焦慮怎么辦?
各位家長:
大家好,我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咨詢師阿黛爾?黛博拉?麥克納馬拉,我是一名美國家庭教育專家,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在談到如何應對分離焦慮時,阿黛爾?黛菲說:“我不知道如何去跟孩子們講,我只知道我兒子有一天回到了她身邊。她已經離開了我的身邊。”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通常,家長會發現,很多父母都會發現,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后,會突然就不愛和父母說自己在學校的感受,而且非常粘父母。其實這種情況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尤其是父母與孩子在一起的時候,簡直就像個小跟屁蟲一樣,說個不停。
因為我家孩子太敏感了,無論我把所有的話都要用一種“耳旁風”的方式說一遍,我都得小心翼翼地聽下。我之所以把它當做耳旁風,是因為在我的“印象中”,父母的語氣稍微有些不耐煩,或者是不假思索地皺著眉頭,我覺得很不舒服。
當我長大,不再跟父母分享生活中的事情,我開始學會自己做生活中的事情,我開始學會處理工作中的矛盾,學會如何與人交往。
現在,孩子的學習成績一直都不錯,但是在班級里能顯得有些笨拙。上小學之后,我經常遲到,經常遲到,每次遲到就不想上學,老師批評都被我頂嘴,我也不想跟他們說話。但是我在班上還是有些許小小的作為。我只要稍微有點小別扭,班里便會有那么多的人圍著我轉,我也變得不那么自信。
即使我能做好的事情,也很少有機會。
我感覺自己很沒用,很迷茫,很痛苦。
每天都活在想象中,我變得越來越不自信,覺得什么都比不上別人。
漸漸地,我變得越來越沉默寡言,甚至討厭自己。
我越來越不敢說笑,長時間一個人獨處,不能正常吃飯,白天做夢,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
我害怕一個人的時候,會被拋棄,甚至會造成心理上的陰影。
一個人面對著自己的恐懼時,都是無力的。
恐懼是大腦運作的“報警器”。
我們的大腦前額葉需要不斷工作,才會變得越來越聰明。
如果我們不好好利用它,它會關閉他的智慧。
孩子也一樣。
當他遇到困難時,他會啟動他的“逃生機制”,把大腦皮層當成“安全島”。
然后大腦皮層變成了“情緒腦”,控制著他的行為。
那么孩子在受到傷害時,也就相應的打開了“防御”,這時的孩子就是他的“警察”。
孩子的“不聽話、叛逆、不懂事”,其實是他們最真實的語言信號。
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執行能力、專注力等,都會出現在這一時期的表現。
在這一時期,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也很快速,他們不再像小時候一樣,什么事情都聽從大人的安排。
而是他們更愿意自己動手,
想要獨立完成,這在大人看來就是孩子的“叛逆”。
這個時候的孩子,會對任何事物都會產生一定的掌控欲。
但孩子的大腦發育過程中,也會經歷從“入睡”到“起床”再到“上學”的過程。
對于孩子的一些“叛逆”行為,很多家長一開始都是嗤之以鼻,甚至還會認為孩子非常的“不聽話”,但是長時間的過問,卻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反感,甚至還會造成親子矛盾。
孩子在長大,家長卻沒有長大,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就應該及時進行調整了,畢竟人生的路千萬條,想要讓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不留遺憾,那么家長就應該正確對待和教育孩子。
首先家長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一下,作為父母到底應該要如何去教育。
【父母究竟應該怎樣教育孩子】
1、父母應該為孩子樹立榜樣
作為父母的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也是希望孩子將來有一個美好的前途。但是卻不知道,無論是誰都喜歡自己的孩子,而不是自己的孩子。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孩子也一樣。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但是父母的行為方式就決定了孩子的人生。
我們不能苛求每個孩子都成為了我們的驕傲,而是要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不苛求每個孩子都是天才,也不能要求每個孩子都是別人家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讓孩子發揮所長,既是好的表現,也是缺點。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父母的復制品,不能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
我們是他們的父母,我們是他們的老師,我們應該要尊重孩子,與孩子共同成長。
來源于:中國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