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不聽話的孩子詞語:不聽話,磨磨蹭蹭,坐不住,粘人,無法集中注意力,上課聽講老走神,下課不做作業,違反紀律。
孩子不聽話,幾乎是每個家庭的通病。
對于媽媽而言,孩子不聽話,做媽媽的要崩潰了。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但是什么是不聽話,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做媽媽的要崩潰了。
很多媽媽都覺得,孩子不聽話,“不聽話”的話都是不好聽的。
在現實生活中,甚至有很多孩子都會和媽媽“對著干”。
到底要不要讓孩子“聽話”,是很多媽媽的困惑。
他們特別希望孩子聽話,服從媽媽的囑咐,可是,為什么孩子們卻“總是不聽話”呢?
因為,我們的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好,可孩子并不總是為了聽話。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
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孩子不聽話,其實是希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只有父母尊重孩子,理解他們,才能真正地讓孩子聽話。
那么,怎樣尊重孩子,孩子才愿意聽你呢?
1、平等原則,給予孩子信任
在和孩子的溝通中,許多家長總是處于強勢的姿態對孩子進行約束。
殊不知,這種方式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用不聽、不學、不學壞來對抗父母。
其實,我們要想讓孩子聽我們的話,就必須尊重孩子,對他們給予信任。
與孩子交談是一門學問,而且要時刻重視孩子的情緒,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一個人有了正確的情緒,才能為他賦能,而不是一味地禁止、打壓、羞辱、控制。
要想讓孩子有正確的情緒,第一步是接納孩子的情緒。
很多時候,孩子對情緒的認識、接納,從父母眼里看到的是“壞”、“叛逆”。
父母在對待孩子的情緒時,一定要先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理解他們的感受,為什么會有這些情緒?
因為有時候,父母會不理解孩子的一些行為,從而限制孩子的情緒表達。
這就需要父母能夠感受到孩子的情緒,并去理解他們。
但認同孩子的情緒,并不等于認同孩子的情緒。
如果孩子的情緒很小,父母能夠理解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因為什么事情鬧著不想去學校。
就代表著孩子理解了,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去直面問題。
比如孩子今天在學校打了同學,導致老師對孩子批評教育。
父母可以說:“這次你打人是因為被老師批評了,心里很難過?!?/p>
這就代表著孩子是理解孩子的,孩子情緒也比較穩定。
父母認同了孩子的情緒,那么孩子就會覺得父母是理解自己的。
他們就會感受到被理解的感覺,就會產生共情心理,從而,才會放下芥蒂,讓父母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
第二步,引導孩子宣泄情緒。
如果孩子一直處于憤怒的情緒中,那么,是很難聽進別人的建議的。
所以,此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讓孩子盡情地發泄出來。
等到孩子情緒穩定下來后,再幫孩子分析事情的利弊,告訴孩子如何解決這件事情。
當父母跟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后,孩子的情緒也就會得到了緩解,才會聽進父母的話。
第三步,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當孩子愿意去解決問題之后,父母不要一味地指責,要引導孩子自己去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當孩子成功解決了問題之后,父母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以此來強化孩子的成就感。
孩子看似叛逆,只不過是因為行為問題,并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而已。
而孩子的體驗過后,就會內化成孩子對問題的思考,并舉一反三。
而一旦孩子有了這樣的思考能力,以后遇到問題才會舉一反三,用更好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如果父母引導思路,就會有利于孩子化解危機。
更重要的是,孩子會模仿父母的做法。
曾在網上看到一個父親教育孩子,孩子去網吧玩游戲,他頭都不敢抬,可架不住他還是將游戲賬號又踢回去了。
于是,他和孩子打了一架,對孩子說:“你真棒,去找我兒子吧!”
孩子后來也去網吧了,可他卻沒有把孩子領回去。
從他的兒子失蹤的那天開始,父親就一直在想:是不是當初我不對他狠心讓他知道了?
但我認為是這樣,父親沒有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更多的“脆弱”,我覺得兒子只要有幾個求生欲,他都會堅持,因為我們不知道他的死活,他已經被逼著失去了生命了。
可他的死活,他真的還沒死?
他沒有資格嗎?
如果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不及時給予支持,不給他提供幫助,他能選擇自己需要做的事嗎?他能找到自己的價值嗎?
他的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父母不可能無時無刻地守在孩子身邊,他需要自己的空間。
即便,他想成為一個獨立的人,他也不可能隨時隨地大小便,否則他無法獲得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