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焦慮癥的8大表現
1.焦慮緊張,無緣無故,煩躁不安
比如考好了,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害怕被別人發現自己成績差;考砸了,不會把考試看得那么重;考試成績不理想,自己對自己失望,也不敢告訴父母自己的成績,就一直躲在屋里不肯出來,等到最后還是害怕和恐懼的心理中了。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2.心情煩悶,愛亂發脾氣,無法專注學習
煩惱的9大表現就是煩躁不安,不能專注學習。可能在很早的時候就表現出來,比如說孩子剛寫完作業就開始大哭,甚至做一些小動作。
3.討厭讀書,無法安靜坐著
有些孩子不愛看書,是因為很少受到外界的干擾,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容易被外界的環境所干擾。比如看到一個感興趣的書,但是他不能集中精力,這時,就要開始想辦法讓他靜下心來,可以先把他喜歡的書放在書架上,然后再把他喜歡的書放在書桌上。
當孩子完成一件事的時候,不要輕易地打斷他,而是要讓他沉浸在書的海洋中,從中抽取大量的時間,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
4.給孩子做好榜樣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孩子的很多行為習慣往往都是模仿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
所以,如果想讓孩子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父母就一定要給孩子做好榜樣。
5.多給孩子鼓勵
“我發現你現在的學習狀態也很好,每天回家之后會主動地進行學習,有時也會利用休息日玩一會手機放松一下。”
當孩子通過自身努力,完成一件對他來說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時,自然也就不會沉迷于網絡,因為那種成就感,比游戲里虛擬世界里的成就感要更讓人向往。
6.樹立規則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果孩子沒有規則意識,很容易沉迷網絡。我們可以給孩子制定相應的規則,比如每天可以玩多長時間游戲,每次可以玩多久等等,慢慢地,孩子就會從喜歡游戲的“中脫離出來”,而不是“沉迷”網絡。
同時,我們還要給孩子建立規則,讓孩子知道自己能夠掌控自己的行為,這樣他們也會逐漸養成自律的好習慣。
一味地禁止孩子玩手機,只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心理學家華生,他在談到自己養育孩子時也曾說過:
“我的妻子也是一開始就把他的手機沒收了,但我看到他用寫給我的信件去賭他愛的家產,他就不想回去了,因為他的妻子為此而自責內疚,但是他最終還是決定不回去了。”
那些被沒收手機的孩子,后來都怎樣了呢?
在這個故事中,手機被扣上指紋,這些孩子最后都怎么樣了呢?
原來,他們這次出門去商場,只買了一件玩具,而買了一件衣服。
他們就把玩具按照自己的喜好給買下了,這次帶著孩子逛商場,最終達成了一致,帶著孩子買了一件玩具。
而孩子在這件玩具被扣上指紋后,很多人都要拍一張合影作為最終目的。
難道說,這是游戲的錯嗎?其實不然,這是我們家長把孩子送給了虛擬世界,但卻沒有反思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
在孩子沉迷手機這件事情中,你把手機拿走了嗎?
在孩子玩手機這件事情中,你把孩子的責任拿走了嗎?
其實不然,這僅僅只是一個小風波。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很多家長的焦慮逐漸轉化為對孩子的高期望,孩子從2歲到16歲的年齡段,要經歷3年的成長,3年的幼兒園生活,6年的小學生活,6年的小學生活,看似是一場戰役,其實是一個相對公平的過程,沒有任何一個孩子的人生是可以一帆風順的。
父母們需要了解的是,并不是游戲本身對孩子的影響,而是孩子玩游戲的背后的心理因素。
就像很多孩子,打游戲會有“成就感”,游戲本身不會帶給他這么大的成就感。
他之所以打游戲那么厲害,是因為游戲給他帶來了價值感。
孩子打游戲很厲害,這是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無法體會到的,那你有沒有想過,你的孩子為什么對學習沒有興趣?
孩子為什么打游戲那么厲害?是因為游戲背后的成就感,跟學習和學習很相似,你就是在這個成就感中不斷的增加孩子的勝任感,他才能夠一步步的去克服困難,如果一開始就把孩子的游戲當成洪水猛獸,就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越是禁止孩子玩游戲,孩子就越是想要去玩。
所以,孩子游戲的癮,其實也是一種能力的缺失,是因為游戲太容易讓人上癮,而孩子無法控制,也無法自拔。
家長可以怎么做呢?
1. 引導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
對學習產生興趣是最能幫助孩子克服厭倦情緒的一點。如果家長能夠成功幫助孩子建立起對學習的興趣,讓孩子不斷享受學習的過程,享受學習的成就感,孩子就會產生學習的興趣,從此就會愛上學習。
2. 讓孩子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
很多厭學的孩子,學習跟不上,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家長的責罵,同學的輕視,導致他們產生了厭學情緒,而這種情緒如果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緩解,就會產生惡性循環,從而導致孩子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