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中心
趙芳
“好的醫生,我們是愛你的。”在武漢住院病人康復中心,陪護的賈先生哭著說。兒子小成剛是患者,術后見到兒子,卻還是一面“雙面人”,一頭卷卷的頭發,瘦得皮包骨頭,“很生氣”的時候,兒子一把將他甩在自己的身上。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賈先生說,“我就說,是不是心有問題,做了這么多年醫生,就想把兒子治好。”住院期間,兒子往返醫院和家里,一直在和劉女士說對方不好。
葉先生表示,兒子癥狀不同于成年人,“就像一個小孩,身體的各個方面都在發生變化,所以我們希望他長大,希望他可以樂觀、積極向上。”
為何主任說,在家里,兒子最需要的是什么?“一個家”是孩子安全感的依托,如果這個家成為了兒子的“避風港”,那么對孩子來說是最放松的地方。
以前兒子調皮搗蛋,只要不聽話,劉女士總是想揍他。而且有一次,他想跟劉女士要個玩具,劉女士不給他買,他就撒潑打滾不走。“那一刻我真的覺得不可思議,兒子的不聽話完全是蓄謀已久的。”劉女士說。
我說:“我想,兒子一定是在學校做了壞事了。”
劉女士很疑惑:“孩子耍賴了,為什么不肯退讓?”
我說:“因為我兒子已經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
“不退讓,你就只能忍,總有一天會被別人欺負!”
劉女士說:“我只是想告訴兒子,如果被欺負了,要自己找老師。如果自己不想找老師,爸爸就會找警察。”
我說:“必須要讓兒子自己認識到,什么事是別人的錯,什么事是自己的責任。他錯在哪里,就是責任。”
說了這么多,我想讓他了解下,到底他要的是什么。
孩子本身就是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擁有獨立的人格,我們不要覺得孩子還小,什么都不懂。
其實,有時候,孩子也是個社會人,他也需要別人尊重他、認同他、認同他。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也需要被認可,被認可,被尊重。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過:“當愛的缺失,帶來傷害,人們便用愛的名義去傷害,這種愛的形式是‘愛’。”
但很多家長卻不懂得如何去愛。
愛孩子,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
別用自己錯誤的方式,去“愛”孩子。
2
盧梭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
你知道用什么辦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那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為什么?
因為你的愛,
剝奪了孩子健康的人格。
什么是健全的人格呢?
一個人成年人,擁有著自食其力,還不愁吃苦,衣食無憂,還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這是誰的錯呢?
顯然是母親。
很多家庭的悲劇就是這樣,
母親往往就是如此。
小時候,媽媽什么事都替孩子操心,
孩子已經長大了,母親卻還在管孩子的吃喝拉撒。
孩子雖然想自己學著,
但是擔心什么都不會,
于是媽媽就只好幫孩子做點什么,
媽媽要做好后勤,要去上班,
可是沒有媽媽的幫助,孩子就會像脫韁的野馬一樣,
開始胡作一團,
家里人都不敢管了。
要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就要全家齊上陣,
齊抓不懈。
比如說陪孩子做一些課外閱讀活動,
或者帶孩子去博物館,
讓孩子從廣泛的興趣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或者帶孩子爬山、游泳,
在鍛煉身體的同時感受自然的魅力。
還可以陪伴孩子多閱讀,
或者帶孩子做一些課外閱讀活動,
這對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有很大幫助。
可是很多家長是不愿意花時間去做的,
比如說孩子不愿意閱讀的時候,
家長就說,“你為什么不喜歡閱讀?你為什么不喜歡讀書?”
孩子就會被貼上“不喜歡閱讀”的標簽。
漸漸地,
孩子會覺得自己是個“不喜歡閱讀的人”,
甚至是“閱讀障礙”。
3. 家長、老師給孩子帶來的壓力
這種情況多出現在初高中階段,
可能是因為初中的學習壓力大。
有些家長、老師對孩子期望值過高,
經常在口頭上向孩子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期望,
甚至是通過一些“英雄主義”的故事情節,來激勵孩子去完成自己的夢想,
讓孩子有一個競爭意識。
在這些大人眼中看來,
完成自己的夢想是一件極其枯燥無味的事情,
孩子如果做得不好,還會打擊他的自尊心,讓他對學習產生厭惡感。
雖然孩子的學業并沒有成為家長的高期待,
但是很多家長非常看重孩子的成績,
并且把成績看得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