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論文致謝
本文來源:工人日報、環球網、中國青年報
8月6日,《人民日報》刊發題為《當下,精神病院和精神病院在治療抑郁癥時擁有什么樣的療效》一文,在《中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首次將抑郁癥列為精神疾病,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我國抑郁癥患病率約為11%,且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青少年抑郁癥檢出率為24.6%,其中重度抑郁為7.4%,且檢出率隨著年級的增長呈上升趨勢。抑郁癥已成為僅次于癌癥的人類第二大殺手。
目前,抑郁癥呈現患病率上升趨勢,對于成人,也是一個不小的負擔。研究人員發現,在抑郁癥的患者中,18歲以下為3000萬,而在成年人中,這3000萬,就是我們每10個成年人中的8個左右。如果將抑郁癥看作是一種疾病,那么,青少年抑郁癥就是“心靈的感冒”。
而青少年抑郁癥離我們并不遙遠。日前,北京安定醫院心理危機研究中心副主任宋樂鷗介紹,在臨床心理干預中,發現“抑郁癥其實是可以預防的”,家長們不應該小看抑郁癥的危害。她說,有很多孩子和家長覺得抑郁癥是矯情,不懂得抑郁癥是什么,覺得孩子不會得抑郁癥,但其實抑郁癥是一種疾病,不僅僅是“心情不好”,而且抑郁癥患者經常會出現暴食行為、嗜睡或嗜睡、嗜睡,還常伴有心慌、胸悶、氣短、大汗淋漓、尿頻尿急等軀體癥狀,若時間過長,甚至持續半年以上,就有可能得了抑郁癥,而得抑郁癥的兒童,如不及時處理很有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后果。
“最好能讓孩子恢復正常。”
張薇告訴齊魯晚報記者,抑郁癥是目前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除了上述因素,兒童抑郁癥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致病原因,那就是各種原因導致的情緒波動,比如說小朋友們表現不開心,或者孩子感覺自己沒有價值,覺得沒有人愛自己等等。但是,這種情況在成年人身上也非常普遍,因為抑郁癥的小孩更多,比如:住家的孩子、親戚、家人都很少,如果得不到及時疏導,就會引發抑郁癥,對生活產生消極悲觀,患上抑郁癥的幾率會增加。
在《兒童抑郁癥》這本書中,除了描述情緒,還提出了身體的一些生理和心理的變化,包括孩子們對于成人的情感、人際關系、自我意識等方面。其中,低齡段兒童青少年會由于羞澀的表現,加上低齡兒童常常有其害羞怯情緒,經常出現生理變化,會伴有情緒低落的癥狀。
如果孩子情緒不穩,膽小怕生、敏感多疑、缺乏自信、消極厭世、沾沾自喜、情緒低落,那么很有可能會得抑郁癥。
這套書的內容,是由專業的精神心理治療師、心理學專家以及心理咨詢師,將心理咨詢過程與兒童心理相結合,幫助兒童青少年培養積極樂觀的性格特點,引導兒童青少年培養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使兒童青少年掌握心理健康知識,提高自信心、自制力,培養其健全人格和行為習慣,改善兒童心理,樹立公民意識。
課程內容包含教育心理學、情感心理學、教育心理學、人際關系、法律等多方面內容,從而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所啟發。
由于目標明確,家長可以把自己的孩子當成“顧客”來對待。我們可以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優點、不足之處,鼓勵孩子發揚優點,建立自信。
《小歡喜》中,喬英子的母親宋倩是一個控制欲強的人,對女兒喬英子的學習一點都不關心,雖然對英子的學習也是叮囑咐、叮囑,但是,這種嘮叨只會加重孩子的焦慮,加重孩子對未來的恐懼。孩子感到恐懼怕,心理壓力反而會更加沉重,甚至可能誘發犯罪。
還有一種家長看似是在關心孩子,但實際上卻是在對孩子大包大攬,并且“以愛之名”綁架孩子。
02、為孩子包辦一切,可能會導致孩子喪失生活能力
孩子在生活中,這種方式和習慣是不正確的。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少有父母會對孩子包辦一切。特別是在學習方面,對孩子總是要求嚴格要求。
孩子早上出去的時候,一定要他自己脫掉衣服,自己穿褲子,自己穿襪子,不管衣服穿得多好不好,也不管外面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感覺到連最基本的個人衛生都不能自理能力都不能照顧自己,在和同學相處的過程中,也會有一些個性化的表現,這種現象在生活中都是非常普遍的,我們一定要重視孩子的這種性格培養。
在美國家庭里,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獨立的生活技能,鼓勵孩子嘗試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去上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同時也要讓孩子逐漸學會獨立,比如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自己收拾房間等。
在美國,一些社區里,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去打球、散步、運動、聚餐等,都是讓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斷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也會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