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哥哥哭了
父母也生氣了
哥哥不聽話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老爸媽就在
叔叔:
“你回去怎么回事?”
他爸接話
上個廁所倒在了廁所上
他爸爸就在
客廳
上個廁所進去
他媽媽說
“哎,你不是喜歡爸爸嗎?”
“不喜歡。”
孩子回到家就像被摧肥了一樣
“哎,這個題我看不懂,你可以用嗎?”
“我看不懂,這道題我會做,你給我講講。”
爸爸說
“你聽懂了嗎?”
孩子說
“聽懂了!”
第二天晚上爸爸就檢查作業
孩子果真又準確地做了。
爸爸又鼓勵了他
孩子在課上寫了一個小時作業,竟然成功了,并且字寫得不錯。
父母表揚孩子一定要把握好“度”,孩子做錯事,父母不要立即指出來。
如果父母忍不住批評孩子,最好讓孩子把“批評”轉化為“引導”。
父母不要經常在孩子面前批評指責,也許孩子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但在這種情況下,“不批評”只是表達父母的期望,而不是追究到底。
父母批評要合適時,把批評的內容“包含糊糊”地講出來,而不是“概括化”。
2. 對孩子某些方面的表現冷嘲熱諷
對孩子來說,父母永遠是最為關心他們的人。如果父母經常用冷嘲熱諷的語言來表現對孩子的不滿,就會讓孩子產生極度不滿的情緒,久而久之,在孩子心中便會以“不尊重父母”為要挾,在父母的眼里,孩子就再也不會尊重自己了。
還有的父母會通過打孩子來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這種打法就屬于典型的“打擊教育”。父母希望通過這種方法,讓孩子知恥而后勇,殊不知,這種方式效果并不好。
這類父母在與孩子進行溝通時,經常會用打擊式教育來達到目的,很可能會通過貶低、威脅的方式來達到目的。無論孩子取得了多么好的成績,在父母看來都是一種努力的表現。這樣做都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的心里不再愿意去努力,從而對父母產生隔閡。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自卑、不自信,即使在外面受了委屈也不會想辦法向父母求助,不愿意表達。
3.父母如何引導孩子“成長型思維”?
1.及時肯定孩子
這類父母會采取及時肯定孩子的方式,無論孩子做的好與壞,都不會去打擊,反而會鼓勵孩子,讓孩子一直處于興奮的狀態。在父母的不斷鼓勵下,孩子才會越做越好。
2.鼓勵孩子自我認同
這類父母會傾向于用鼓勵的方式來強化孩子的優點,給予孩子動力,從而喚醒孩子的內在力量,讓孩子變得更好。
3.肯定孩子的合作意識
這類父母在孩子失敗時,會給予安慰,并鼓勵孩子下次再接再厲。當孩子可以和好朋友合作時,父母及時肯定孩子的合作行為,讓孩子知道父母永遠是他們最好的依靠,同時,也能讓孩子明白,合作遠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作者說,父母鼓勵孩子合作的本意,是讓孩子擁有更多的話語權,讓孩子更有自信,未來才會更優秀。
1.給予孩子更多的支持,尊重孩子的自我認同感
在很多家長眼里,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所以有權力決定孩子的一切,孩子也會通過父母的言行舉止來證明自己的與眾不同。
因此,父母鼓勵孩子的背后,一定是孩子自主決定的行為,父母尊重孩子的同時,也是孩子自己獨立自主的行為。
然而,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當孩子獨自完成一些事情時,父母不妨把孩子的積極行為,如打招呼、參與家務、安排一些活動等,都給予鼓勵。
讓孩子從最初的失敗走向更有價值的嘗試,這個過程其實也是成長的過程。
2.家長要以身作則,為孩子做好榜樣
家長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會模仿家長的一舉一動。家長要想讓孩子熱愛勞動,自己就要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積極參與家務勞動,一方面可以讓孩子體驗生活的艱辛,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孩子學會感恩,讓他們的心靈有慰藉。
父母的關愛,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加油站,幫孩子披荊斬棘,勇往直前。
作家龍應臺在他的作品中寫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擔心,他始終會在你身邊,陪著你,直到老去。”
所以,有時候,我們不需要一個學習成績,一個高考狀元,一個完整的人,一個健康的家庭。
即使有時候,在孩子面前,我們也要學會放下身段,蹲下來,與孩子同頻共振,不僅指出了他的錯誤,也要與他一起努力改正,并在他需要的時候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