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青春期心理特征
青年期是一個人從幼稚到成熟的過程,他們會發生許多變化。中學階段開始,學生的情緒漸漸豐滿,也開始有了自我意識,有了自己的見解,對于家長,更是需要鼓勵,但是往往很多家長不能正確對待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心理需求和家長是不一樣的。
在現實生活中,家長的文化水平并沒有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提高,往往是為了圖省事兒,為了所謂的面子,或者為了給孩子“省心”,為了讓自己有面子,于是更容易去“雞娃”,在這種拔苗助長的方式下,孩子們失去了自己的個性、人生,也就有可能走上“不歸路”了。
“雞娃”本質上是家長對孩子的過度期望,他們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成績真正對孩子的成長負責,這就導致孩子在學習上沒有太多積極性,從而讓孩子走向了“混日子”、“得過且過”的道路,偏離了學習的正確方向,偏離了學習的正途。
結局:
明明同事不知道“雞娃”背后的科學道理,他說,現在的孩子可不像我們小時候,天天看電視,手機平板,那時候是沒有電視的。現在的孩子更是如此,父母玩不玩電腦,手機不離手,一家人都不碰。
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孩子正確對待學習呢?
1、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好的老師。家長應該積極引導孩子好好學習,當他的興趣培養得爐火純青,他才會喜歡學習。
孩子們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如果孩子有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或者在學習方面有天賦,那么孩子的學習也就一定會更有動力,也就能更好的學習。但家長不能完全不管,而是應該教會孩子如何去學習,如何去做。
同時,要根據孩子自身的情況來定一個適合孩子成長的目標,讓孩子在適當的努力中得到自我成長。
2、讓孩子正確對待學習的意義。
家長要鼓勵孩子去學習,而不是讓孩子認為學習是一個枯燥乏味的過程,因為學習從來都不是一件開心愉快的事情。
家長可以將學習和孩子喜歡的事情聯系在一起,讓孩子明白學習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并且能夠得到來自家長的表揚,那么孩子的學習興趣就會自然而然的被激發出來。
3、培養孩子學習的主動性。
當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家長要用一個積極的、正面的、夸張的語言來表達。
比如孩子放學回到家,孩子需要寫作業,而家長希望他能夠先把作業寫完,那么家長就可以先讓孩子先玩會手機。
在孩子學習的時候,家長要做到不要看電視,不要去玩手機,不要去看電視,不要去看漫畫書,而是要寫作業,或者是寫完作業后,家長還要看一會兒書,這些都是給孩子灌輸“學習是自己的事”的觀點。
而這本身就是在培養孩子的主動性,對學習的興趣,寫作業的主動性,自主性的提高。
3、鼓勵孩子自我激勵
毛主席在《論語·季羨林下的詩》中提到:“表弟的業就應該從小培養,不管你有沒有能力,必須自己去做。”
可見,自我激勵是能夠激勵孩子不斷進步的最有效的方法。
著名的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奧納,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他隨機抽調了一些學生,隨意將他們分為兩組:“對于絕大多數的學生而言,老師都是引導他們去完成一些他們認為自己可以完成的事情;而對于絕大多數的學生而言,老師都是在引導他們去完成一些他們不能完成的事情。”
實驗結果顯示:
“自我激勵的動力,會促使學生自覺去完成一些自己不會做的事情;因為不斷地自我激勵所帶來的成就感,他們會不斷地奮發向上。”
圖片來源于網絡
自我激勵的力量是驚人的,很多時候家長都不知道該如何去激勵孩子。
每個人都是自己制定的目標制定出來的,而如果在制定出一大堆的目標的時候,會產生一種很大的壓力,在這種壓力之下,家長應該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激勵孩子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
3、平時對孩子太過于苛刻
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過于苛刻了。
對孩子嚴格要求,特別是孩子考試成績不好,動輒就嚴厲批評,或者是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過于苛刻,當孩子沒有達到家長的要求,家長也會對孩子嚴苛,甚至體罰。
這樣的教育方式,就會讓孩子認為,只有滿足家長的期望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就,一旦家長對自己有所要求,孩子就會立刻認為,自己不努力學習,對不起父母對不起父母,并不是因為自己笨,而是因為自己笨。
家長應該怎么做,才能減少孩子厭學的情緒呢?
1、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學習環境對于孩子來說,就像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在學校里孩子面對的是老師、同學,而家庭里的學習氛圍就像是一堆亂糟的雜物,一團糟的,寫作業、看書、看電視、睡覺等等都需要盡快調整過來,孩子更加不想寫作業,自然而然就會拖拉磨蹭。
\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