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過后,很多人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和行為上的逆反,這些逆反行為往往是一種行為上的抗爭。也就是說,叛逆行為是為了奪回控制權和獨立性,爭取自己作為個體的權利。
但是,叛逆的本質是什么呢?
叛逆,并不是“不可原諒”的事情,而是適應社會發展的一個過程,是一個人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
在這個過程中,少年人的自我意識迅速發展,成人感增強,要求別人尊重自己,渴望獲得和成人一樣的標準和評價。
他們內心強烈抗拒父母的耳聽面命和事事監督,渴望自由和獨立。
于是通過頂嘴,脾氣暴躁,表現得無禮和粗魯無禮,容易與家長“頂嘴”,這種心理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現象。
頂嘴,其實就是一種成長和進步。
因為孩子漸漸長大了,他們的自我意識也越來越強,開始有了自己的主見,不再甘心受父母控制,所以變得似乎“不聽話”、“叛逆”起來了。
其實在人的一生中,通常會有兩次“正常”的叛逆期。
第一次叛逆期是在1歲半-2歲前后,他們顯得越來越不聽話,凡事總喜歡以“不”字打頭,脾氣也很大。家長可能是抱怨連連,然而我想說這是好事,說明孩子的自我意識在健康發展。
第二次叛逆期是在孩子進入青春期時,此時孩子們會顯得特別自我,但也有些許還不穩定,這也是孩子人生中必經的一個階段,他們會有很多變化,不管是心理上還是生理上。
他們在這個階段會有很多的行為表現,如果他們的內心變化很大,那么他們的行為也會出現一些改變,比如特別叛逆,總是喜歡把自己封閉起來,不愿意與父母進行溝通,甚至還有的孩子與父母的關系會出現裂痕,這些都是青春期的孩子內心變化的表現。
他們會開始有自己的小秘密,不愿意讓家長拉手,不再對父母有百分百的依賴,但是此時的家長卻對孩子的這些變化不予以認同,認為孩子的這些變化都是“長大”而非正常的,這樣的情況在父母看來就是孩子不聽話,不識好歹,叛逆,不理解父母對自己的關心愛護。
而此時的孩子更渴望得到父母的愛與關懷,渴望父母的陪伴與幫助,然而現實生活中對于青春期孩子的陪伴畢竟是有限的,家長卻沒有真正用心去做這件事情,而是在面對孩子的叛逆時依然采用打罵、詆毀、恐嚇、甚至道德綁架的方式去面對孩子,這樣的陪伴,無異于是雪上加霜,帶來了一次又一次又一次的傷害。
最后不僅父母與孩子的隔閡越來越大,親子關系也會越來越疏遠,家長和孩子在相處的過程中,也需要用愛去溫暖孩子,用信任、用尊重來教育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這樣的陪伴才是最好的,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憧憬未來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in showing vulnerability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in showing vulnerability in adolescence: th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