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體會,從產前就開始了。
你會開心嗎?你的經歷也會如此深刻嗎?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心理體驗,好的生活習慣和性格會成就好的人生。
但是現在我們會認為我們的世界是一個虛構的世界,現實生活實際上我們的內心都在經歷一些對美好生活的幻想。
好的生活習慣和性格會驅使我們在美好生活中的追求越來越多,而這也是孩子們未來人生道路上無法填補的心理缺陷。
有句名言,那些你從小的夢想就是有朝一日你成為一個稱職的醫生,父母就是你人生道路上的參謀。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現在就不愿意寫作業,或是覺得作業辛苦,不愿意做,那么你的引導一定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位學習很優秀的女生,她從小就很喜歡讀書,讀的是醫學院,立志學醫,當時父母非常支持她,支持她去了出版社當翻譯。
然后她的理想是當一名醫生,這個理想也許在她父母看來是不切實際的,但她爸爸堅持了下來,最終她考上了醫科大學,學了醫科大學,這是她媽媽告訴她的。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孩子因為某一方面的原因而表現得厭學,要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千萬不要拿孩子的身體和心理健康去做賭氣。
他不需要你再和他賭氣,他做得再好也沒用。
更不需要你去改變他,除非你想改變他的人生軌跡。
畢竟他這一輩子也就只能走一條路,一條路也就是要讓他自己生病,死了才能治不好。
所以這孩子才會抑郁,也就是我們說的空心病,抑郁了就像跳樓了,他走出來了,但是一直走不出來,就這樣一直走下去。
02
爸爸是個暴躁的人,所以很多人說,我是爸爸不好,我沒有辦法教育好孩子,所以爸爸才要用這樣的方式對待我。
那我就很正常了,爸爸一定要用這樣的方式對待我。
我就問你,當你看到我的孩子,胳膊上、臉上、脖子上到處都是傷痕的時候,你會怎么想?
是不是覺得很恐懼,覺得她這種狀況不好,會影響她的一生。
我會說,很正常。
當然,你現在要分清,我跟你媽媽有一個正確的三觀是一致的,你要學習,要學習,要學習,要學習,而不是只知道用武力來解決問題。
我希望你媽媽能理解,她這樣做,是在激怒你。
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告訴你應該怎么做。
我認為,這個觀點,在孩子12歲以前,應該是最合適的。
我之前有位學生,12歲了,最近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
上課不聽講,不寫作業,不看書,整天抱著手機玩游戲,勸他上學,他就像是聽天書,根本不聽。
甚至有一次,我叫他掃地,他說:“不用你管我。”
我真被他的“乖”教育弄得“體無完膚”。
他的情商低,只要不聽話,就會被打,被罵,所以他不敢抗爭。
有一次,他放學后告訴我,同學們都不喜歡他,他很難過。
我問他,“那你覺得同學們為什么對你喜歡總是挑剔?”
他回答:“大家都喜歡我乖巧懂事,待人接物也很不錯,可是就是管不住自己,都喜歡罵人。”
當時,我真的很感動,想知道小男孩為什么會變成這樣,后來又和他深入交流,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小男孩長期的“討好”教育,導致他性格變得越來越古怪,自我封閉,不愿意與人交流,對外界事物敏感,自卑,內心極度脆弱,對學習有很強的恐懼心理。
不得不說,現在的孩子非常不容易,不僅要承受壓力,還要承受父母的壓力與期待。
實際上,這個時候,真正需要父母看見的,不是孩子的成績,而是,父母是如何看待孩子,如何看待孩子,如何對待自己的,他們的內心是否是充滿著焦慮、不安和恐懼?
一個父親要看見自己的恐懼,從而更加接納和成長。
當一個父親看到孩子的恐懼、憤怒和痛苦,自己的情緒失控了,但是,他還是深愛著自己的孩子。他可以反省自己的過去,可以懊惱地告訴孩子,我曾經因為自己的恐懼、失望而對孩子大發雷霆,是因為對孩子不信任、不接納。他其實是愛自己的,只是不知道如何改變。
他不愿意看到自己對孩子嚴厲的那一面,也不愿意看到孩子懼怕的那一面,就像上面那個新聞里那位父親的行為,也是不接納孩子的情緒,導致孩子內心充滿恐懼,內心壓抑著負能量,當孩子的負面能量很大的時候,孩子就會選擇攻擊自己的這個“罪魁禍首”,攻擊自己的父母,這種攻擊行為會形成孩子的負面能量。
父母的情緒來自于哪里?
1、通過溝通讓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緒
有的父母在面對孩子的各種表現時,總會給孩子出很大的挑剔,甚至生氣,比如罵孩子,很封建迷心,總是否定孩子的一切,或者是揭孩子短板的行為,比如家長會直接地指出孩子的問題,認為孩子不努力,光想著改。
\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