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管控孩子叛逆?
叛逆期其實是孩子們最容易產生叛逆心理的時期,這時候孩子容易有一種高傲的感覺,在這個階段家長發現孩子特別“叛逆”,那么一定要從根源上做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不聽話”的孩子,不是父母的教育不對,而是因為親子之間的溝通出了問題
“叛逆”的孩子,到底有什么不一樣的呢?
其實,在《別跟青春期的孩子較勁》這本書中,作者勞倫斯·科恩就寫道:青春期是孩子的個性化發展的關鍵時期,孩子會在這個時期對父母表現出極大的信任,他們會對父母表現出厭惡,渴望得到支持和幫助,又會對父母表現出不滿,甚至仇恨父母,因此孩子的青春期非常叛逆,孩子這時候需要父母的幫助。
然而許多父母認為,在孩子青春期叛逆的過程中,自己要做出一些改變,才能讓孩子走出青春期,才能讓孩子安全度過青春期,那么,這本《別和青春期的孩子較勁》就可以很好地為父母們提供參考。
《別和青春期的孩子較勁》這本書中說,青春期孩子的生理變化是這個階段孩子的常見的現象,他們常常會覺得自己的身體發育特點甚至比父母都要嚴重,所以他們會很努力地反抗父母,從表面上看,他們的確是對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確實是父母的孩子。
然而,從內心來說,在親子關系中,青春期的孩子就是“想對父母提要求,要父母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要求”,這是對父母來說,最好的空間。但是父母有時候真的是無能為力,有時候是有能力達不到的,他們不愿意接受孩子已經長大的事實,所以就會覺得孩子不聽話,叛逆了。
事實上,如果真的是因為孩子不聽話,就真的是因為孩子到了青春期,開始叛逆,孩子渴望得到認同感,所以父母一定要改變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停止對孩子的說教,換一種方式來對孩子。比如當孩子遇到難題不會做的時候,家長可以這樣說,“你這個不會做的問題,不僅僅是一道題,更是一道題,還是一個個知識點,在平時的學習中,要不斷強化訓練。”
6、不允許孩子有情緒。
很多家長覺得,一旦孩子出現情緒問題,自己最好先要盡力幫助孩子解決,但這種情況真的很難做到。因為孩子不會,也就無法長期壓抑自己的情緒,慢慢會陷入低落、低落、低落的狀態,最后就會暴躁、低落,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踢貓效應”。
因此,當孩子向父母說某件事情時,家長不能一味地否定孩子的情緒,而是應該讓孩子感覺到你對他的理解和接納,也就是說,當孩子表達情緒時,父母要能夠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
7、看見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應該幫助孩子看見并且感受到孩子的情緒。很多家長會認為,孩子發脾氣、不上進不聽話,就是孩子太任性,也就是孩子沒有動力、不想學習等等,也就是這個原因。
其實不然,父母只看到了孩子的消極行為,卻沒有看到孩子積極行為背后的積極行為。孩子因為看到了父母的接納,感受到了父母的愛和理解,才會變得越來越好。
有的父母甚至認為,孩子就是要當塊做板的料,要強硬的給孩子定規則,沒收手機或者是打罵,孩子對父母的抗拒和抵觸是顯而易見的。而這正是因為父母沒有用合適的方法去幫助孩子看見和理解孩子的情緒,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情緒,所以才會導致這些行為的發生。
實際上,當孩子在說一些負面情緒時,我們可以及時地看到孩子的情緒,通過和孩子產生共情的方式,去看到孩子的情緒,看到孩子的情緒背后的需求。
孩子哭鬧,僅僅是他向父母表達自己的一種情緒的方式,但是父母不應該去打斷他的行為,而應該去理解孩子的情緒。
比如孩子在傷心的時候,我們可以對孩子說:
“媽媽知道你現在非常難過,你可以哭一會兒嗎?我覺得你的情緒就像是一個巨大的” py w py w ”, 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告訴孩子:“這個小汽車很好玩,它是一輛可愛的小火車,它是一輛可愛的火箭,它是一輛可愛的飛機。”
對于年齡小的孩子,父母可以這樣說:
“現在我們就可以搭著飛機去pepep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同時,父母也可以對孩子進行不清晰的評判, ‘’ 孩子說完以后,父母說‘’‘’‘’‘’’‘ 你說的……’”。父母描述的,不一定是孩子的想法,是對孩子想法的不認可,也可能是對孩子的不認同,父母要清楚地認識到,這些想法可能是沒有意義的,這是孩子的人格、認知中不成熟的地方,要給予他們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去自由去成長,而不是由父母對他們的言行舉止進行評判。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