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小品劇本中,包攬了家庭和社會的主旋律。在這種背景下,從劇情中我們窺見主角的故事又何嘗不是能說得過去的。
對于愛頂嘴的孩子,“頂嘴”的孩子們怎么辦?怎么辦?如何教育?下面,記者專門為你收集了幾個行之有效的溝通案例,以供大家參考。
案例一
“你不要再這樣了!”
面對突如其來的挑戰,小張撕心裂肺地哭喊。爸爸的手一直緊握在自己的手上,
爸爸說:“咱們一起吃,嘗嘗看,好不好?”
這是小張第一次感受到來自父親的“家暴”。
為什么要用“家暴”?
小張的成長經歷,與父親的爭吵是家常便飯,這讓她在成年后開始產生了嚴重的焦慮,害怕父親的暴力,于是長期失眠。
小張通過求助于心理咨詢師,說起了自己的“叛逆”,卻發現自己的求救信號早已被父親擊垮。
父親曾說,他對孩子“打罵”式教育并不可取,只有打得更多才能得到他的“肯定”,沒有一個孩子不想成為父母的驕傲。
她認為,打孩子只是為了讓他變得更好,從而打消孩子的叛逆心理,可能只會讓他越來越叛逆,然后在父母的打壓下,開始向父母口中的那個“乖孩子”發展,從而得到自己想要的“自由”。
孩子的叛逆期也是如此,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盲目地用“打罵”方式教育孩子,只會將孩子越推越遠,讓孩子變成不聽話的人,父母若是想要改變孩子,從源頭進行正確引導,更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1.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曾說,當語言表達的“暴力”,沒有愛的流動,也就沒有教育。
教育孩子,父母需要嘗試著去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并讓孩子在生活中努力完善自我,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
2.多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
孩子不聽話,不好好吃飯,不愛學習,不好好睡覺,總是和自己作對,很多父母想盡辦法去糾正孩子的問題,只是找不到正確的方式方法。
但是,父母應該多多抱抱孩子,多給孩子一些無條件的愛,讓孩子明白,無論遇到什么事情,父母始終都會無條件的愛他,一直都會支持他,讓他內心充滿力量。
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個壞孩子,
父母要學會好好說話,學會多去理解孩子,多多幫助孩子。
3.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
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當父母的言行舉止表現出來的時候,孩子很容易就會產生一個印象,那就是父母是什么樣的,孩子就會成為那個樣子。所以,父母要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多陪伴孩子,多多關注孩子。
我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出現的問題,往往反映出來的是父母本身的問題。如果父母本身都是問題,孩子也會有模有樣。如果父母自身天天玩手機,卻要求孩子不玩手機,孩子怎么能學習好?
父母可以多和孩子看一些積極向上的繪本,比如說《小豬佩奇》,這是很不錯的選擇。《龜兔小比》中,佩奇說了,如果自己是光頭強,也要跟兔子一樣保護小動物。
《龜兔贊恩》
有什么說什么,真的要給孩子買玩具!比如說,孩子不喜歡吃胡蘿卜,家長可以跟孩子約定,胡蘿卜是他最愛吃的食物,如果你喜歡吃胡蘿卜,也要等胡蘿卜回來以后給你吃胡蘿卜。
家長也可以在一旁觀看,模仿孩子的動作,跟孩子一起做游戲,當孩子看著兔子的眼睛看著兔子的時候,說,“佩奇你看我,也可以拿胡蘿卜來和小白兔玩。”
同時也可以跟孩子比賽,看誰能準確拿到胡蘿卜。比如說,孩子贏了,可以說“哇,這個比我的快,我們家佩奇有1米7。”
如果孩子輸了,就按照之前的步驟對孩子進行提醒,給他講道理,然后再繼續玩。
這樣,孩子既學會了預測結果,又知道了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勝利,就會更愿意去挑戰性的困難。
【搶跑】
很多孩子在小學階段成績優異,甚至在年級前幾名,但是進入初中之后,反而更加地跟不上了。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孩子的學習基礎沒有打好。小學階段,如果沒有打好基礎,那么到了初中的學習難度就會明顯地加重。
所以,我們平時要重視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比如閱讀、數學、英語、科學、寫作等等。
讓孩子有充分的學習興趣,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讓孩子有一個充足的睡眠,是每個孩子學習生涯發展的基石,也是一個學霸必備的品質。
一個擁有充足的睡眠,會讓孩子身上更有活力,更聰明,學習成績更好,未來也會更有出息。
所以,面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家長要重視培養孩子的睡眠。
1)早睡早起
美國睡眠醫學協會曾發布過一個研究數據:每晚22點到凌晨1點,是睡眠時間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