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活動總結
7月8日,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世界衛生組織、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韓國、日本、韓國等地發布了《青少年健康指南》,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進行了科學的“澄清”和管護。
心理健康教育
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多的父母都會采用比較極端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他們希望通過孩子聽話來讓孩子聽自己的話,實現自己的期望。但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會逐漸展現出“逆反”“不聽話”的一面。
一位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調查,他從全國各地的中下階層的家庭中挑選出100個孩子,將他們分成兩組:50名是接觸不到手機的孩子,50名是對手機癡迷的孩子。然后對他們進行跟蹤調查。
10年后,調查結果如下:
50位癡迷手機的孩子只有2位考上大學。另外50名不玩手機的孩子幾乎全部考入大學,只有三名孩子高中畢業后選擇在家幫工。這些考入大學的孩子們,有16位獲得了學校的全額獎學金。
可見玩手機對孩子的傷害,真的不亞于我們刻板印象中“兇”孩子。
為了手機,有的家長甚至會沒收手機。
孩子玩手機危害大
手機對于成人來說,可以說是必不可少的,而對于孩子們來說,更是如此。
有調查顯示,孩子在玩手機的過程中,大腦會分泌出多巴胺,而多巴胺是促進學習的重要物質基礎。
這也意味著孩子能給孩子帶來愉悅感、價值感,促使孩子更愿意去玩手機。
而孩子一旦習慣手機,家長在對孩子進行管教的時候,不管不顧,孩子都會對手機產生依賴。
“手機依賴癥”的表現
1、喜歡玩手機的孩子,很少喜歡讀書學習。
長期以往,孩子的精神狀態就會越來越差,上課不集中,寫作業就會拖拉,成績自然也就越來越差。
2、對學習的興趣降低,沒有積極性。
當孩子有積極性去學習時,他的內心是充滿了欲望的,可每個孩子的能力發展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可以學會很好地閱讀、寫作、主持、主持等,但是有的孩子卻總是學不會,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他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
因此,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非常重要。
3、內心缺乏安全感、認同感和價值感。
這些孩子往往會把學習看成是一件苦差事,從而將學習看成是痛苦的,把學習看成是一種不得不去做的事情,被動的應付過去。
但其實學習和人的行為是有著本質區別的。人的行為,很多時候源于內心的需求,比如,想得到某個東西,一定要去得到,就像大人一樣,如果這個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感到焦慮、憤怒、難過,甚至憤怒,就會出現偷竊,或者破壞別人東西的行為。
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不知道學習的重要性,也不知道學習對他們的重要性,父母要做的就是先建立孩子的學習目標,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想要的東西,這樣,孩子才會有動力,才會去學習。
很多父母說孩子不愛學習,是因為孩子的學習目標太大了,孩子根本就不知道學習是為了什么,所以才會一學習就迷茫。
那么我們要怎么樣讓孩子在學習中找到自己的目標呢?
1. 和孩子一起分析目標。
家長要和孩子一起分析現狀,然后共同制定目標,分析每個人的情況是適合目標院校的,最后的計劃。
對于目標院校,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討論,制定一個短期目標,比如考上一所985、211,再去大學校園或者專業,都是可行的目標院校。
目標院校和專業要有聯系,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做出適當調整,比如目標院校的官方發布會、計劃量表等等。
2. 設定目標院校和專業。
家長可以幫助孩子選擇一些學校,選擇一些專業,根據孩子的意愿來選擇,如果孩子不喜歡,家長也不要強迫孩子一定要選擇。
家長可以結合孩子的自身條件和興趣愛好,給孩子一些有針對性的建議,供他選擇。
但這個選擇一定要和孩子交流清楚,讓他自己有思考和決定。
3. 跟進。
了解孩子厭學的具體原因,如果孩子突然不想上學了,那就要跟進,如果孩子已經厭學了,那就要繼續觀察了。
如果確實有些原因,可以和孩子溝通,找到孩子更深層次的原因。
千萬不要把所有的問題都歸咎于孩子,也不要指責埋怨孩子,而是要更多的去關注孩子厭學的真正原因。
多和孩子進行溝通,找到孩子不愛上學的原因,然后再采取有效引導的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