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手抄報的內容,每一份都有一定的討論和實踐的內容。張老師根據這項調研和要求,認真收集了統計各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和家長一起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培養方式。她介紹了《正面管教》《選擇性天性和學習天性》《和諧天性》《發展心理學》《人格與社會》等3個部分。針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張老師在書中為我們列舉了8個方面,分別是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和親子關系。
為了便于了解和掌握,張老師推薦了3個對策:
1、多與孩子交流,要善于發現孩子的閃光點,要積極鼓勵孩子在班上發表一些個人愛好的文章,幫助他增加信心。比如,有的孩子愛畫畫,張老師就可以讓他在班上用畫畫的方式表現自己的特長,讓他在班級里得到同學們的喜歡和尊重。家長可以把孩子在班級里遇到的積極表現突出的地方和大家分享,讓大家一起評價孩子,給他信心,增加他的自信,重新認識自己。對于那些膽小、自卑的孩子,家長要用表揚鼓勵的方式,找到他的閃光點,給他信心,減少他的焦慮,消除他的自卑感。切忌諷刺挖苦,不要和他對立,不要拿他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比,這樣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
家長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要正確引導,不要嘲笑,不要詆毀。
多鼓勵,多贊賞,多支持,少批評,多鼓勵,讓他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和溫暖。
鼓勵和表揚孩子的方式不同,有的父母鼓勵說,有的父母鼓勵表揚說,有的父母鼓勵鼓勵打罵,區別對待,當然孩子也要采取多種多樣的方式。
其中最好的方式,就是家長要針對不同孩子,在不同的情況下,采取不同的方式來對待。
1、以鼓勵的方式對待孩子
在孩子的性格塑造中,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鼓勵型,一種是批評型。
在孩子即將面臨中考或高考時,家長也要鼓勵孩子,幫助孩子淡化那些消極的情緒,相信他們的未來一定會更好。
但是如果家長一味的責備孩子,那么孩子就會產生自卑心理,不再像小學時一樣積極陽光,他們一旦遇到一些挫折,就會產生自責、自卑心理。
這時候,家長就要適當的鼓勵孩子,讓他們重拾自信心,勇于承擔起責任。
2、合理規劃
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幫助孩子合理規劃安排課余時間,讓他們把自己課余時間安排的滿滿的,這樣才能讓他們在做完作業,可以適當的玩耍,放松一下,勞逸結合。
但是孩子不能經常性的把自己課余時間,全部都投入到學習上,那么就需要家長合理的規劃時間,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時間。
比如說孩子作業寫到一半了,想著讓孩子再寫半個小時,但是孩子不愿意,又覺得很委屈,于是家長就要讓孩子再寫半個小時,甚至是更多的時間。
這時候家長就要留給孩子適當的自由時間,讓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寫完作業,等到孩子把所有作業都寫完了,自己也會很輕松的。
另外家長可以在孩子學習的時候,幫助孩子安排其他的時間,比如說畫畫,看書等,從而讓孩子勞逸結合,讓孩子在學習中獲得更好的樂趣。
第四,當孩子做完作業后,家長對孩子的作業進行檢查
有的時候,孩子不是完成作業了,而是在玩耍。
因為有的時候,孩子需要完成的作業太多了,而且孩子在做完之后,還需要檢查,所以孩子就不知道自己作業的完成情況。
家長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你完成得很好,你只需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就可以了。”
如果孩子還是不愿意的話,家長可以換一種說法,告訴孩子:“孩子,雖然作業不會做,但是今天給你留的這個作業完成得很好,因為你把這一個月的積蓄都投入進了自己的規劃里了,這筆是不是就可以放心地玩了呀?”
2、給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
有句話說得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這就是強調養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尤其是學習習慣的重要性,如果能形成好的學習習慣,對于今后將更加有益。
這一點,在每次孩子完成作業的時候,家長應該給孩子明確地暗示:“孩子,這次作業是你自己主動寫的,不用媽媽提醒。”
其次,及時的對孩子進行表揚。
當家長給孩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既能夠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作業量,又能夠讓孩子對自己的學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最后,父母不要忽略孩子學習習慣的養成,對孩子進行獎勵。
好習慣是建立在孩子良好習慣基礎上的,如果孩子已經養成了好的學習習慣,那么父母就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因為沒有一個良好的習慣,就算是再好的學習方法,在他學習的時候也不會有太大的起色。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將孩子的良好習慣培養好。
3. 想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父母要學會讓孩子整理
在小學階段,對于孩子來說,一切都是新鮮事物,他們會把這些新鮮事物全部歸為一種理所當然的事情,而不是要學的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