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心得:
一個人成長中的一個重要時期,心理健康也是每個人成長中的重要,比如:陽光、自信、強大、樂觀、堅毅等。在今年,心理健康科普教育研討會上,心理健康專家團隊攜手共建的宗旨在國家穩(wěn)步推進,也是在為了幫助大家增強心理健康意識,普及科學的心理知識。
袁衛(wèi)星介紹,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等人來到一所小學,“這所學校的校長叫我們過去三年的班主任和校長來校,說這所學校的孩子很有出息,都考上了重點大學,未來發(fā)展很好。我們將在這里結識更多的心理學家,與他們一起探討關于心理學方面的問題,一起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幫助學生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水平,適應環(huán)境,走出心理壓力的困境。”
馬丹認為,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極大的是校園生活。本市實行了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許多學校還為心理輔導員配備了心理咨詢師。“我每周會與心理健康教師、駐校心理醫(yī)生等開展個別座談,分享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情緒變化情況,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提供心理健康咨詢、心理測評、心理危機干預,培養(yǎng)心理健康教師隊伍。”
2020年,馬丹認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需“一站式”解決,而非“一刀切”式的干預。
從2020年5月1日開始,在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體系中,學校已開展了多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開設心理健康課,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設立心理危機干預隊伍,重點關注高中學生心理健康;設立家長學校,舉辦專題講座,和家長共同參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據悉,為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21年,馬丹和同事召集全省各地的學生開展心理健康調查。
在“教育行動計劃”中,學校可以設置心理健康課,供學生和家長了解和參考。但在具體實施方面,學校通常會采取“線上線下”的模式。因此,學校還需要制定相應的心理健康輔導課,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還可以通過舉辦心理健康講座、舉辦團體活動等,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
據統(tǒng)計,目前,我國有近3000萬名心理疾病患者,抑郁癥患者已經超過500萬,且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抑郁癥。
國家衛(wèi)健委在2016年發(fā)布的《探索抑郁癥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中提出,建立全方位的抑郁癥防治體系,目前,各級各類學校很早就建立起了心理健康體檢中心,中小學校(含門診)近千人次,問卷調查也大量出現在醫(yī)院診室。
醫(yī)院作為心理科室,除了配備心理咨詢師,作為重點學校的心理老師,他們自己也面臨著更為嚴重和復雜的人際交往和情緒困擾。
張老師發(fā)現,往往抑郁癥患者,在學校和家庭親子關系中很難相處,這種情況也在心理學上稱為“人際交往障礙”。他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不太懂得去關心別人,也不太會溝通交流,在這種環(huán)境下成長的孩子,內心是非常孤獨的。而一旦出現心理問題,孩子們會下意識尋找替代品,這種替代品的成癮行為,最容易被忽視。
最后,想要孩子減少“手機成癮”,父母應該以身作則。
很多家長會把手機當做“哄孩子的工具”,有的時候孩子玩手機,不愿放下手機,可能是因為家長的行為榜樣影響了孩子,孩子會模仿家長的行為,認為在父母面前必須要玩手機才能獲得愉悅感。這種習慣一旦養(yǎng)成,到了初中階段,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加,一旦沉迷于手機,想要戒掉很難。因此,要想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首先就要從自身做起。
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一旦出現心理問題,首先就是需要家長的關心,建議家長在孩子心理健康方面多加關注,給孩子減少壓力。當孩子感覺不舒服的時候,不要悶在心里,要及時和孩子溝通,了解他們的內心,及時幫孩子調整心理。另外,家長在看到孩子沉迷手機時,要用合理的方式引導孩子,讓孩子不要沉迷手機。
要看到孩子內心的真實需求
每個沉迷手機的孩子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需求,要呵護孩子的心理健康,因為沉迷手機的孩子往往不愿意和父母進行情感交流。如果父母能夠了解他們內心的真實需求,從而在思想上給予他們支持,事情就會朝著好的方向發(fā)展。
今日互動話題:各位家長們,您的孩子沉迷手機嗎?您平時會阻止孩子玩手機嗎?您認為強制孩子不玩手機好像效果很好,其實不然,您只看到了孩子表面的行為,看不到深層次的原因。如果您能夠從根源上去尋找原因,并對癥下藥,我相信,您的孩子就會重新愛上你看來繽紛多彩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