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健康
我國人的心理健康已成為我們全社會關注的話題,也是困擾當代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重大問題。近年來,青少年心理問題越來越多,其中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問題愈發受到人們關注。
一、孩子心理健康問題,與家長是否有責任。
隨著我國“兩免一補”政策的實施,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的問題、心理行為問題的出現都在家長或監護人的眼中。如何讓孩子正確認識并對待心理問題,父母們意識到了嗎?
有些家長誤以為,心理問題由“心理疾病”“精神病”所致,其實不是,很多心理疾病也是由于“精神病”所致。心理疾病使人的情緒波動、頭昏腦漲、思維混亂、行為失當、學習、工作效率降低,嚴重的甚至影響人的身體健康。人的心理健康同樣需要重視,但心理疾病“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形成的,它是長期影響人的過程,從兒童青少年時期開始出現的。”
所以,家長們一定要重視起來。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雖然對孩子心理健康影響很大,但只要你能堅持去理解孩子、正確引導他們,就一定能化解心理障礙,保障孩子健康成長。
對此,來自家長的共情幫助非常重要。家長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積極引導孩子直面問題,培養孩子健康心理。
一、不要用“乖巧”來評判孩子
“乖巧”,不一定是好事。孩子乖巧,不一定是優秀,也可能是謹小慎微,討好父母,甚至會成為討好型人格。
這讓家長不自覺地就認為孩子“不乖”,其實是給了他額外的壓力,他承受不了,于是拼命地想掙脫。
就像這個孩子,在經歷了父母的打罵后,又遭受了長達16年的消極對抗,又走到了如今的“乖巧”。
還有一些學生就是因為“乖巧”而被父母夸獎,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討好型人格,在內心深處,他們只想盡一切辦法討好別人。
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達到表面上的“討好”,而不考慮真正的“自我”,比如說討好父母、迎合老師。
這樣的人,在長大之后,也總是會因為不被認可而郁郁寡歡、甚至因為拒絕別人而大發脾氣,可往往這樣的人,并不是沒有真正的內心需求,而是自己沒有被看見過。
這樣的人,也許并不是真正的“討好”,只是他們無法分清真正的“自我”與“自我”,而是在某種程度上采取了“討好”的行為。
討好型人格的人,在生活中常常會做出一種常見的行為,他們總是“討好”別人,其實這就是“討好型人格”的表現。
這類行為,很容易被很多父母忽視,認為孩子還小,等長大了再給他建立“自我”是彌補不了的。
這就很容易造成親子關系的不和諧,很多孩子不敢向父母傾訴,父母也不知道他們到底是因為什么,反而越來越“不懂事”。
那對于討好型人格的孩子,父母應該怎么做呢?
第一,父母要保持“界限感”。
這里的邊界感,指的不只是對孩子的尊重,也包括不能對父母過度的依賴,父母的支持。
有些父母總是擔心孩子“吃虧”,所以他們會事無巨細的,事無巨細的幫孩子去做,但是這種情況其實是不正確的。
因為孩子“吃虧”的背后是父母對孩子的不信任,所以當孩子向父母求助的時候,父母往往會不以為然,覺得孩子就是自己的“私有產品”,而不會給予孩子應有的尊重。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需要父母多一些尊重,少一些“干涉”,孩子才能夠健康成長。
圖片來源于網絡
但是父母總是把孩子“當做“私有產品”,認為自己就是孩子,孩子什么也不懂,只能聽父母的。
這也是不尊重孩子的一種表現,父母不尊重孩子,孩子也不會尊重父母,只會覺得自己被父母“拋棄”。
要知道,在父母強勢的態度下,孩子也會受到傷害。
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不自信、懦弱,而且很容易陷入自卑,還有可能變得越來越叛逆。
圖片來源于網絡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如果父母的言行不一致,孩子就很難有分辨是非的能力,長期這樣的行為會給孩子的未來造成嚴重的影響。
所以,希望所有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之路上,都能以身作則,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
四、過度寵溺孩子,不利于孩子成長
在“愛的教育”理念下,父母會把孩子捧在手心,無微不至的照顧著。
這種“愛”固然會給孩子帶來快樂,但無疑會讓孩子變得自私,不會感恩。
父母不懂得感恩,將來孩子必定會回饋給父母這樣的“捧”,認為父母滿足自己的要求理所應當,讓自己沒有得到任何需要的滿足,從而反過來埋怨父母沒有滿足自己。
因此,當孩子提出過分的要求時,父母可以適當的滿足孩子,不要讓孩子養成“不懂事”的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