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厭學不去學校,怎么辦?
青少年厭學是一個普遍現象,從心理學角度講,厭學癥是指學生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模式。發展心理研究表明,學習活動是學齡兒童的主導活動,是兒童社會化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兒童獲取知識和智慧的根本手段。然而,有關調查發現:我國有46%的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33%的學生對學習表現出明顯的厭惡,真正對學習持積極態度的僅有21%。
厭學可表現為很多種形式:
孩子變得不愛上學,不愿見老師,甚至每到上學前,孩子就喊“肚子疼”、“頭痛”等;有的孩子不愿做作業,一看書就犯困;即使在沒有外界干擾的情況下,注意力也常常不能集中;有的孩子雖然也在看書,卻“看不進去”;不愿大人過問學習上的事情,對父母的詢問常保持沉默,或者表現得很煩躁,或者轉移話題;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老師提問,不理會;作業本上抄寫也不完成;很少背誦、作文,經常出錯;厭學。
有的孩子雖然學習成績很好,可是性格脾氣很倔,一點就著,一點就著。他們平時在家里經常受到父母的批評指責和批評,漸漸地就不愿與父母溝通。
有的父母感覺到孩子成績不理想,就開始對孩子批評打罵,孩子的心理壓力特別大,他們常常會抱怨:“我不想上學!”“為什么會上學?”“為什么會打工?”
越是學習好的孩子,越是把學習當做一種負擔,導致孩子長期學習成績不好,內心壓力很大,也沒有好的動力,所以厭學。
如何幫助孩子解決厭學問題
在前面兩個問題中,我們提到過厭學的原因,其實厭學也可以分為厭學和厭學四種情況。
第一種是,孩子認為學習無用,沒勁,對學習有畏難情緒。
第二種是,孩子已經厭學了,但家長不關注,覺得沒什么。
第三種是,孩子對學習沒興趣,不想學,學習成績明顯下滑。
第四種是,孩子因為厭學而導致的厭學,經常逃學或曠課,不完成作業,上課睡覺,不參加考試,不參加考試,學業成績明顯下滑。
第五種是,孩子因為沒有好的學習方法,導致的學習效率低下,成績排名靠后。
第六種是,孩子厭學,不想學習,沉迷于網絡,早戀或網癮,結交一些社會上的不良少年,過早的涉入狐朋狗友歧途,過早的性行為等。
家長應該怎么辦?
那么,作為家長,我們能做些什么,來幫助孩子們懸崖勒索?
首先,降低對孩子的期待。
如果孩子考試沒有考好,我們不要過度緊張,也不要表現出對孩子的失望。告訴孩子,勝敗乃兵家常事,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勝敗乃兵家常事。
然后,站在孩子的角度,幫助他一起找到原因,然后再想辦法解決問題。
如果孩子考試沒考好,我們不要過度緊張,更不要責備,只要平和的對待孩子,告訴他:“你盡力了,就好。”
告訴他:“這次沒考好不要緊,關鍵是我們在頭腦中模擬考試的結果。我們來一起想辦法,以后怎樣才能考好,怎樣才能考好。”
他自己一定會想到辦法,查漏補缺,重點復習。
然后,我們家長要幫助孩子把大目標拆解成小目標,讓他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愉悅感和獲得的滿足感。
做到這三點,幫助孩子克服考試焦慮癥,讓孩子的成績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