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家家游戲可以培養孩子什么(兒童游戲過家家)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周末的時候到表哥家玩,吃完午飯之后,大家都在客廳里喝茶聊天。表哥的女兒陌陌從房間里拿出了一只布娃娃,就拿了一本動畫書,一本正經的坐在客廳的一旁跟布娃娃說:莉莉(布娃娃的名字),我給你講故事聽!然后陌陌就開始認真的講起了故事。
一家人都被陌陌的這一行為逗笑了,嫂子也說這孩子就愛搞這些奇奇怪怪的東西,一天天地跟布娃娃對話,一下子牽著她說要去買菜,一下子又和它做游戲,簡直就是把它當成一個活生生的人。
相信生活中也有很多的父母看見自己的孩子做過類似的事情,"過家家"好像是每個孩子都樂意去做的事,并且他們總能從其中找到樂趣。但很多父母對孩子的這一行為不以為然,把它當做是孩子鬧著玩的行為,但事實上并沒有這么簡單,這其實是孩子在做"假裝游戲"。

一、孩子愛玩"過家家",是件好事!
生活中,每個孩子在小時候都玩過"過家家"游戲,特別是小女孩,他們似乎對"過家家"游戲更加情有獨鐘,然而很多的父母都沒有把孩子喜歡"過家家"這游戲當做一回事,反而這只是孩子瞎胡鬧,甚至會有一些父母會擔心孩子把家里弄亂,而阻止孩子做這種游戲。
然而,"過家家"游戲并不像父母們所想的那么簡單,它還有另一個代名詞就是"假裝游戲"。何為"假裝游戲"呢? 假裝游戲是人類特有的,小貓小狗可能也會模仿周圍人的行為,但它們卻不會去做出假想。
假裝游戲是隨著人年齡的上升,難度和復雜度也會相應地提高,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達到頂峰。剛開始,孩子會用一些現實存在的東西作為道具,模仿生活中的場景,比如拿起杯子假裝喝水。漸漸地,孩子更多的脫離了現實的東西,而是更加關注人際關系中交往問題,他們可能會假裝自己的爸爸媽媽和孩子交流,或者假裝對面有小伙伴和自己交流等。
幾乎每個孩子都會玩"假裝游戲",也會從"假裝游戲"中得到許多樂趣,但有些父母會擔憂孩子過度存在于幻想中會分不清現實和幻想之間的區別,就阻止孩子玩這些"假裝游戲"。然而,在科學研究中表明,當孩子開始假裝是,就已經能夠分清現實和虛構事物之間的關系了。正如哈佛大學的教育學教授保羅·哈里斯在《理解孩子的世界:想象力的工作》一書中寫到:"假裝游戲并非是孩子對現實世界的參與,是孩子理解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假裝游戲"能夠幫助孩子更好更快速的適應生活。
二、"假裝游戲",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能力
1.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
假裝游戲是孩子通過想象的方式來進行,這個游戲對孩子的想象的新思考能力,抽象思維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能力都具有很高的要求。孩子通過不斷地做這些假裝游戲能夠促進大腦思維的發展,通過不斷的想象一些虛擬的事物來與自己進行交流,這有利于孩子想象力的發展,進而也推動了孩子大腦創造力思維的產生。
2.利于孩子科學的表達和釋放情緒
假裝游戲是一款有效引導孩子通過適當的方式來表達和釋放自己情緒的游戲,在假裝游戲的過程中能夠很好的幫助孩子認識并且控制自己的情緒。
假裝游戲也有利于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引導孩子更好地處理人際關系。比如每次通過想象與其他的小朋友進行交流,并且不斷地通過角色對換,這有利于讓孩子更好站在不同的角度理解他人的想法,幫助孩子在人際交往中減少與他人的摩擦,更加愉悅和諧地與他人相處。
假裝游戲也有利于培養孩子面對困難的勇氣。當孩子在某些事情上受挫,內心就會存在害怕的感覺而不敢再一次嘗試。比如孩子有一次去上廁所的時候摔倒了,自此就一直害怕自己去上廁所,這時候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想象自己是超人,努力的將廁所這個怪獸給打跑。當孩子將自己代入超人的角色時,他們內心自然多一份勇氣,就敢于勇敢的去面對,這種假裝游戲也有利于克服孩子的委屈。
3.提高孩子的言語表達能力
孩子在做假裝游戲的時候,需要一個人扮演多個角色。由我們常常看到有一些孩子自己在玩過家家,他會在一邊碎碎念的說,這邊是小明的家,而這邊又是小紅的家,這是我的家。那里有一家商店,有水果店等。當孩子把周圍的環境布置好之后,他有可能會想說和朋友們一起去逛街等。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可能會自言自語的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不斷地切換各種角色來交流,根據自己所搭建的場景創造出各種小故事,而在這過程中自然也會鍛煉到孩子的言語表達能力。
三、重視"假裝游戲",從這些方面做起
1.拓展游戲并豐富游戲素材
通常情況下孩子再看上假裝游戲的時候也需要依靠一些素材,比如他們我會把布娃娃當做孩子,用一些紙張來表示金錢,拿幾個玩偶當成自己的同伴等。
孩子們會根據現有的素材來發揮想象,這些素材的存在讓孩子們不斷地去思考他們能用來做什么?所以父母不妨給孩子多準備一些游戲素材,讓孩子們有更多施展的空間,一起孩子大腦中無限的想象力,引導孩子創造出一些新奇的故事來。
父母也可以盡情的參與到孩子的假裝游戲中,陪孩子一起演戲,可以與孩子一起交流,引導孩子進行觀察和回憶,適當的拓展游戲,增加游戲的樂趣。同時,父母也可以巧妙地設計一下突發的情況,來培養孩子隨機應變的能力。
2.將游戲的主權交還給孩子
很多父母在參與到孩子游戲的過程中會不知不覺的對孩子的權利,反而使孩子處于被動的狀態中,不僅會讓孩子失去玩游戲的興趣,也會潛移默化地丟了培養孩子組織和領導能力的機會。
父母在參與孩子游戲的過程中,要將游戲的主權交還給孩子,父母應當是孩子有些中的配角。比如父母可以和孩子玩,老師與學生的假裝游戲,孩子來當老師,而自己當學生。
孩子可以根據在學校觀察老師如何上課的行為來給為他的"學生"上課,在這過程中,父母要全清投入,不要以敷衍的態度。在這過程中,你也許會發現孩子做得非常認真,而且還能將課文理解得很通透。而這一過程不僅是陪伴孩子玩游戲,也能夠加深孩子對課本內容的印象和理解。
這種假裝游戲的過程其實是知識輸出,思維整理,并且進行言語表達鍛煉的過程,所以父母要重視孩子的假裝游戲。
3.充分利用假裝游戲的積極影響
生活中很多的父母對孩子的假裝游戲這是一種不以為然的態度,孩子要求父母和自己一起玩的時候,父母也總是找各種理由拒絕推脫,或者是勉強的參與,而這都會大大的降低孩子的興趣。
這游戲能夠更好地幫助孩子在人際交往中懂得角色互換,互相理解,而這也更需要父母參與其中。當父母能夠以飽滿的態度投入到游戲中時,孩子自然也會受到我們積極態度的影響,認真的對待游戲。正如《園丁與木匠》中所說的這樣一句話:作為父母最重要的獎勵不是孩子的成績和獎杯,甚至也不是他們的葉經理和問你,而是與孩子一起生活時所感受到的身心愉悅,以及孩子與你一起的點滴快樂時光。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