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心理健康的十個標準,評價自己(十條心理健康的評價標準是誰提出的)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米特爾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條標準被公認為是“最經典的標準”:
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心理建設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系我們。
(1)充分的適應能力 ;
當你面對新環境的時候能不能快速的作出反應,去調整,有些人到了一個新的環境會出現“水土不服”“心理不適”“身體有恙”的狀態,似乎一切都不對了起來。譬如剛上大學的學生,在入學三個月后還是十分的思念家人,以至于出現輕度失眠,這就是適應能力欠缺的表現。
(2)充分了解自己,并對自己的能力作適當的估價 。
古話說知己知彼這是一切致勝的基礎,心理學上的難題之一是認識你自己。你真的了解自己嗎?寫出十個優點,十個缺點吧,你未必一時間能寫的完全。只有了解自己了,才能對自己有個客觀的判斷。自卑自負自大都是對自己認識不清的原因。
(3)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
“我要做總統,不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些都是我們前進的動力,目標就是指引,可是目標一定是蹦一蹦能夠夠得著的地方,不然目標就是空想。而在空想中過日子的人恐怕要被生活所欺負。結合自己制定可行的計劃,才是生活的盼頭。
(4)與現實的環境保持接觸 ;
我們來源于這個世界,環境是我們的給養,無論是自然環境,空氣水和食物,還是社會環境,城市人群和工作,這都是我們生活的根基。一個健康的人要有能夠與環境保持接觸的人,不然終將會被這個環境所吞噬,真正的高手是“大隱隱于世”。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
人格完整是一個人能夠保持穩定的基礎,人格不健全就是引來人際磨擦,心理負擔。什么是人格完整,人格是我們能力、性格、氣質等個性的綜合體,人格和諧更是內心和諧的根本。精神分裂,多重人格,人格分裂也就失去了掌控自己的能力。
(6)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
學習是我們生存的基礎,從經驗中學習才使人類順利的走到今天。人們積累經驗,使我們不至于犯致命的錯誤,人們積累經驗,使一切變得改善。
(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
社會人,時有關系組成的網絡。而良好的人際關系是我們生活的調味品,甚至是必需品。許多煩惱不是來自于人際,友情、愛情、親情,家庭、團體、民族都是以人際的共同體。
(8)適度的情緒表達與控制 ;
情緒是因為需要而產生,情緒表達往往是因為需要而產生,適度的情緒表達可以滿足內心的需要,而過分的情緒表達往往有破壞性。
(9)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條件下,對個人的基本需要作恰當的滿足;
不違法、不違紀、不違道德,堅守原則,在規則下生存,在規矩下成長,心安理得才是幸福的源泉。
(10)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條件下,能作有限的個性發揮 。
能夠自我實現,自我發揮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標準。規則,法律是心理健康的底線。
但想做到這十點,是不可能的,這只是一個理想標準,能做到的是圣人,對自己太苛刻,追求完美,反倒不是一件好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