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倆寶的幸福感悟(家有兩個孩子的育兒心得)
我有兩個孩子,大寶男孩今年8歲,二胎女兒也已滿6歲。因我和先生都非獨生子女,與同胞們童年時相愛相殺、共同成長是我們快樂的回憶,成年后的互相信任與支持,使我們時常感念手中之情的可貴。我想這也是我們婚后決定要兩個寶貝的原因。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我時常會驚嘆孩子們的成長速度,于是倍加珍惜和孩子相處的時光。為人父母,我們誠惶誠恐,看著小小的可愛人兒,深感責任重大!家庭教育是每個人最早接受的啟蒙教育,而且貫穿一生,不同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產生不同的影響。所謂育兒苦如山,如何做好孩子人生的領路人,是我們一直要思考和須踐行的責任。現就日常我與孩子們共成長中的幾件小事及心得體會略作分享:
一、要盡量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感受到民主和自由
大部分家庭中多少都會存在夫妻間、婆媳間的矛盾,如果成人間互不相讓,不愿找尋有效的溝通辦法,只是簡單粗暴的互相指責的話,不僅影響家庭的和諧,還會對孩子的性格養成產生不良影響。所以成人們要盡量克制自己,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吵,學會暫時的忍讓,之后再找尋合適的時機溝通。
我家兩個孩子間有溫暖相處的時候,卻也避免不了吵吵鬧鬧,今年寒假的一天晚上,我在與孩子們互道晚安時,發現大寶欲言又止的樣子,于是我坐在他的床頭,問他是不是有什么事要說,他開始表示怕奶奶生氣不敢說,我對他說不管什么事情爸爸媽媽都會幫助解決的,在我的鼓勵下,他說當天下午和妹妹一起玩的時候兩人發生了矛盾,妹妹跑去和奶奶告狀,奶奶的思想是大寶年紀長點,就要事事讓著小寶,所以不管青紅皂白,把大寶罵了一頓。奶奶以前曾有過幾次這樣的處理方式,讓大寶感到非常委屈,終于在那天晚上忍不住大哭起來。
我先安撫了他,待他情緒稍穩定點后,讓他仔細地說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后走到二寶的房間和妹妹也確認了當時的狀況。那天晚上我分別和兩個孩子聊了很久,也通過共同的討論想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約定周末召開家庭會議。
也許家長很難意識到:我們的孩子比我們想象中更依戀我們、怕傷害到我們。大寶擔心奶奶會不高興,反復和我強調:開會的目的不是為了吵架或者批判某個人,而是針對目前存在的一些爭吵或矛盾找尋解決辦法,把我們的家變成一個有愛的、和諧的幸福家庭。
兩個孩子為即將到來的周末家庭會議籌劃了幾天,包括制定會議形式,素材的準備、對自身存在問題應秉持的態度等……
周末這天,兩個孩子早早地起了床,在兩張8K的紙,寫出了大大的I love you!
經過之前充分的溝通,每個家庭成員都很重視這次會議,所以會議進展的非常順利,每個人都充分表達了自己面臨的一些問題和想法,同時就解決兩兄妹爭吵或矛盾的解決辦法,及遵循的原則都達成了共識。如:①兩人之間的沖突由雙方自行協商解決;②若兩人無法協商一致,則由爸媽下班后協調;③奶奶不參與兩人間矛盾的裁決。兩人應堅守原則:不管當時如何氣憤,必須強迫自己控制住,任何人不得動手打對方。
家庭會議結束后,他們倆按照計劃舉辦了狂歡Party,共同張貼了他們一早用心繪制的I love you,打開喜歡的音樂,盡情的跳舞和拋撒糖果,那一刻我能感受到他們因為能夠掌控事物往好的方向發展而增加的幸福感!
兩個孩子在自主策劃家庭會議的過程中,我看到了他們對于挑戰家長權威表現出來的猶疑、怯懦,和想打破家長不良處理方式的渴望。我感恩他們的勇敢,慶幸及時的捕捉到了孩子們的內心需求。同時,我感念婆婆能夠配合我們,亦為先生的全情投入,總能為孩子們提出更理性的分析和意見而暗喜。
通過這次會議,我看到了大寶的成熟和進步,他在PPT上放入“每25次兄妹沖突發生的原因及解決情況”的圖表,并做了一一講述,唯獨對于第三種奶奶的不良處理方式未做闡述。在他看來,奶奶每天照顧我們很辛苦,他做不到直接“控訴”奶奶,選擇用圖表內容將信息傳達給奶奶。
我也看到二寶的勇敢和善良,她微笑著對每個家庭成員提出了一條建議,尤其她對奶奶說:“下次我和哥哥發生沖突的時候你不要罵哥哥哦,可能我們兩個人都有錯”,這讓我很是感動!當時的情況下,她只是想想要尋求奶奶的安慰,并非想讓哥哥挨罵,可見我們成人洞悉到孩子的真正需求有多重要!想要子女之間和睦,家長首先要公正,不可因喜好隨意偏袒或責罵孩子,以免讓孩子間彼此心生怨恨。
距上次家庭會議召開已過去了兩個多月,我和先生都能明顯的感覺到兩個孩子的自我控制力在提升,相處的也越來越好。甚至有一天,妹妹很認真的教了我她學來的“444法則”,她說當你感到緊張、害怕、或者要發怒時,請先深深吸氣4秒、憋氣4秒、再吐氣4秒,反復幾次,情緒就會好很很多。我真為她感到驕傲!
二、耐心了解原因,幫助孩子渡過學習困難期
大寶一年級暑假時接觸了爵士鼓并被吸引,就興沖沖地報了名。初學時很興奮,學到大半年的時候有些懈怠,各種理由推脫不愿上課。在我確認他身體無恙后,堅定地告訴他決不同意他無故缺課。另外,我也了解到了他不想上課的原因是最近學習的內容比較難,于是我和老師積極溝通,老師給予了他更多的鼓勵,這樣過了幾個星期,他不想上課的想法已慢慢消散,至目前已學了兩年多,興趣也越來越濃厚。
關于孩子特長的學習,我始終認為不是為了考級,也不是為了將來能夠在這方面有多大建樹,僅僅希望他們有個可以愉悅自己身心的才能。人生路漫漫,有苦亦有甜,希望他們在心情低落、傷心難過時,可以敲敲鼓,彈彈琴,或者唱首歌,過會可能感覺會好一些……
關于孩子是否能夠堅持做某件事,我個人認為和家長的態度有很大的關系。在我們的孩子年齡尚幼,內動力不足的階段,需要家長給予更耐心的引導,不可任由孩子自我發展,以防養成容易放棄的性格。
三、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正確引導
我女兒在一歲半到3歲的這段自我意識萌芽期,是比較難帶的。她性情固執,想要的東西必須得到,否則就會一直哭鬧、不太明白如何和小朋友友善相處,會抓一下,打一下、她沒有危險意識而又不聽家長的勸阻,一歲半時甚至從床背上往下跳而摔斷了大腿骨……
有一天,經常給她做推拿的醫生發消息提醒我孩子性格存在問題,甚至用油鹽不進來形容她。作為媽媽聽到別人對孩子這樣的評論,我是沮喪的,甚至有些無法接受,但也暗示自己“旁觀者清”,我非常感激這位醫生善意的提醒,家長應該要盡可能中肯的看待自己孩子的行為。
我和先生約定給予女兒更多的陪伴和關愛。每天下班回到家,我會先抱抱她,陪她玩一會,晚飯后帶她出去走走,日常生活中有意無意的告訴她,哪些行為很好值得表揚,哪些行為請她試著改變,看到她的進步后,我們都會及時給予表揚。漸漸地,對于不適合的東西也會自我開解,不再執拗著一定要買了,和小朋友能夠友好相處,那種不經大腦做出的莽撞動作也消失了。
她慢慢學會了堅強和遵循規則,還記得她兩歲時,我們提前一個月做三亞旅游計劃,并和她做好約定:必須自己走路,不能耍賴,爸媽吃不消一直抱著她。她欣然應允,并從約定那天起,外出玩耍不再要推車,堅持自己走路。外出的那幾天,成人一天兩萬多步的運動量,在我們不斷的鼓勵下,她也堅持了下來,偶爾有些熱、累,吃個冰淇淋后又充滿了能量!
現在的她已經是一個性格開朗,熱情友善,懂禮誠信的小姑娘啦!正對即將到來的小學生活感到緊張而又滿懷期待!
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我們的孩子也是一樣,我們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盡量多去發現孩子的優點、弱化孩子的缺點,弱化不是對缺點和存在的問題視而不見,而是要求家長們不能一味嚴厲批評或反復強調孩子的不足,更不可與其他孩子作比較,我們要找到更好的方法,給予孩子正向的引導,以幫助孩子提升自己。
綜上,孩子的健康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父母雙方多年的齊心配合,萬不可有不勞而獲的僥幸思想。養兒雖不易,亦有收獲與欣喜。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何嘗不是一直在審視和提升自己呢?未來考驗我們“功底”的時刻還有很多很多,愿所有的家長們都能穩定發揮,給予我們的孩子們亦親亦師亦友的陪伴,我們與孩子們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