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問題和心理問題,有什么不一樣嗎(精神問題和心理問題一樣嗎)
1
提起精神問題,很多人以為就是很嚴重的問題,帶有歧視之意。
心理健康是每一個父母最擔心的問題,只要孩子稍微有些情緒的波動,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這就是需要父母系統學習了解各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如何幫孩子消除焦慮的情緒,幫孩子做好心理營養,心理建設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在直播課里都有系統講解,想學習的家長聯系我們。
而提到心理問題,大家覺得問題應該沒那么大,每個人都有,屬于很輕的。比較能夠接受。所以一般人覺得自己有些心理問題,是正常的,沒關系。但如果你說這個人有精神問題,那他可能會跟你抄家伙。
很多人覺得有精神問題,就是“瘋子”。
那天,我寫了一篇文章,有人在文章下面留言,說我把精神問題和心理問題混為一談,說我帶著歧視在。
我想存在這樣誤解的人,一定有很多,包括我身邊的人。也有來訪剛剛來做咨詢時,就跟我強調:何老師啊,我是心理問題啊,我可不是精神有問題。
其實,精神問題和心理問題,是同一回事。
我們人是由兩部分組成。物質的,就是我們的軀體。另一部分是精神,不可觸摸,無形的。
只要不是身體上有問題,所有精神上的情緒情感,都叫精神問題。之所以有兩個看似不同的概念“精神”和“心理”,是因為對英文學術概念“mental health”的翻譯不同。
就像特朗普,也有人管他叫“川普”,都是指同一個人。雖然翻譯不同,但你絕不能說特朗普的自戀人格障礙比川普的要嚴重。
2
人們為什么覺得精神問題比心理問題嚴重,可能是因為“精神”一詞出現的時間比較早。早在兩千多年的《呂氏春秋.盡數》中,就出現了“精神”一詞。
出現時間如此之早,也意味著被討論的頻率高、時間之久遠。
兩千多年,經歷了多少人和事?歷史的煙塵里,有過多少人是“跟別人不一樣?如果不是特別與眾不同,不大會被討論,而這個討論一般跟歧視有關。在那些科技欠發達,人們認知普遍狹窄的年代里,出現問題的,或者被發現有問題的,應該都是很嚴重的問題。比如分不清現實和幻覺的重度精神分裂癥患者。
他們被認為是妖魔附體,要請巫師做法驅鬼。那個陣仗,估計即使想不讓別人知道也不大可能。
所以一代一代下來,精神病就和‘’嚴重”、“不正?!币约捌缫暤膽B度關聯了起來。
而“心理”一詞,出現的時間很晚。只是近代的事。
我查到2018年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網上的一篇文章,題目叫《心理(學)一詞或由中國人首創》,作者是閻書昌。
中國學界一般認定該詞是日本學者西周于1875年利用日文中的同形漢字創制的,屬于外來語。但最近研究發現,1872年一個叫執權居士的人在《申報》上發表《附論西教興廢來書》一文,該文認為西方宗教隨著科學的興起而正在逐漸衰落,文中寫道:雖彼之化學、天文、格物、心理各學亦皆有所以懲教道之假訛焉……
這里提到“心理”二字,但這里指的是學科名。1879年在德國,馮特的實驗室成立,這被認為是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標志。
心理學真正被鋪天蓋地來討論的 ,還是近十幾二十年的事。這是由于人社部組織的心理咨詢師證的開考。這個證雖然沒有什么含金量,但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心理學知識和心理咨詢師這個職業。像抑郁癥、焦慮癥、雙相障礙、精神分裂癥等等這些詞匯,很大程度上不再讓人感到陌生。
3
這些名稱在長長的封建社會里,是沒有的。都是近代的產物。
一個事物存在越久,對人的影響就會越大。
比如高考,家長們普遍對孩子學業的高焦慮狀態,誰又能說和長長的科舉制度的影響沒有關系?
精神疾病,同理。
精神或者心理,是同一個問題。在醫院里,有的醫院叫“精神科”,有的醫院叫“心理科”,看的是一樣的病。
綜上,我們之所以覺得精神問題比心理問題嚴重,和長長的過去有關。